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教育理论>【编辑转载】聚焦: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与叶澜的“新基础教育实验”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教 育
点击:到“教育理论”栏目…
![]() |
撰稿:(转载、综述) 来源:互联网/相关媒体 本站编辑发布 |
【本站按】应当说,正确的理论与实践,其价值会有相当长的时效,即便“与时俱进”,那也是部分的修正,因为它不是不断变化转瞬即逝的“时尚”——正确的理论必然是经过历史和当下实践检验论证了的。虽然本文涉及的两位学者已经不如当初那么“火”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理论和探索“过时”了。其实,我们当下奉为经典的一些理念和教育家,恰恰在时间和空间上离我们很远很远。这就是本站编辑转发这一专题内容的原因。(本文由本站综合媒体报道编辑而成,属于“转载”;本站评注当特别标注)。 |
人 物
朱永新——1958 年生,江苏大丰人,现为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江苏省政协委员。著有《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等,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 30 余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 余篇。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
叶澜——福建南安人,1941 年生于上海,1962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叶澜教授还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研究》杂志学术顾问等职。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改革等。已出版的专著有《教育概论》、《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撰写并主编的丛书与研究报告有“教育学科元研究”丛书、“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丛书、《新编教育学教程》、《“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60 余篇。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其学术成就,包括由其开创和引领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注:点击这里或上面叶澜教授照片,可直接进入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实验”介绍页面】
两大教育实验掠影
1、朱永新教授“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
2、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四大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3、一些人思考: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念与朱永新教授“新教育实验”乃至于“主体性教育实验”进行整合的可能性;这些教育实验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区别与内在联系?
央视:《东西沟通三人谈:新教育实验》(点击阅读图文报道)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之“六大行动”——
第一个行动叫“营造书香校园”
——实验方式:诵读中华经典。学校每周定期进行“诵读考”。每个孩子都可以申报1 至6 级的考试,且依诵读篇章的多寡难易赢得不同的段位。
——实验效果:学生阅读水平提高明显。
第二大行动叫“师生共写随笔”
——实验方式:让老师与孩子共写随笔,每天必须坚持
——实验效果:为了写的精彩他必须活得精彩,他必须做得精彩。
第三大行动叫“聆听窗外声音”
——实验方式:把外面的声音引到学校。让学生找到具体可感的人生榜样;另外要求老师们能够主动关心窗外的世界,与孩子们进行分享。
——实验效果:激发学生的生活激情,开阔老师的视野。
第四大行动叫“熟练运用双语”
——实验方式:在双语(中文、英文)的运用上,要求参加学校每个月要给孩子有十分钟在全班,或者全年级,或者全校同学面前用中文、英文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讲话的机会。
——实验效果:增强学生的双语沟通能力。
第五大行动叫“创建数码校园,创建数码社区”
——实验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在网络上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每个老师每个孩子能够建设他的个人主页。
——实验效果:通过个人主页,加强与外界世界的沟通,联络和交往。
第六大行动叫“构筑理想课堂”
——实验方式:关注课堂,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提供教学所需的知识背景,
——实验效果:避免出现教师 一厢情愿的“满堂灌”现象。
【附】浏览——朱永新博客:教育随笔
报纸媒体聚焦朱永新“新教育实验”——
一个网站的震荡波:苏州“新教育现象”之一
《解放日报》的系列报道之一(2004 年6月28日)记者:李晔、张斌
【(原)编者按】无论怎样强调"孩子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有一个事实无法改变———孩子们成长最关键的地方仍在学校,教育的革新,仍然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
爱因斯坦有一句尖刻的名言:只有专业知识,你可以成为有用的狗,而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分数+考试”的模式已经使得教育失衡多年,三亿多未成年人亟需平衡的教育,既有专业的知识,更能辨别善和美,以获得思想道德和情感上持续的滋养。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推出三篇系列报道,关注苏州的“新教育现象”。新教育,就是摆脱“分数教育”而转向“人的教育”,培养孩子们的文明品质和公民性格。我们无意纵论其中的深意,只想提供一个样本——如何在“分数指挥棒”的现实困境中,寻找到一个革新的途径。
几天前,农村小学老师张秋瑛出版了自己的《教育随笔》集——《五十二岁的我》。在吴江市北厍镇中心小学执教了三十多年的她,退休前一年才学起了打字,现在她每天上网,每周发帖子。从闭塞的农村教师到有思想见地的网络作者,变化的力量来自一个网站——“教育在线”。
自2002 年6月18日正式开通以来,教育在线已有注册会员5万,总访问量超过 200 万次。两年来,不知有多少“张秋瑛”在这里获得了崭新的事业动力。
“这里天天都热闹”——苏州同里第二中心小学校长钮元华说,“我已经上瘾了,哪天不看‘教育在线’网,心里就怪怪的。”
§ 一 个 网 站
“教育在线”之所以热闹,因为在它的背后,是苏州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朱永新发起推动的“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用流行的概念解释,就是通过网站平台,传播并实践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以抗争目前盛行的“分数教育”。如今,全国各地几万名教师通过一根根电话线连上这个网站,如同血脉相连,不停汲取“新教育理念”的营养。
宣布加入新教育实验的学校,从2002 年的第一所——昆山玉峰实验小学,到现在200 多所,从苏州到全国21 个省份,发展之迅疾、范围之广,连发起人朱永新自己都连称:真是出乎意料!
“教育在线”的经济后盾是薄弱的。“网站没用政府一分钱。”这是“朱永新们”的得意之处。整个网站的维持和运转,完全是民间力量在推动。网站的技术支持是一所中学的计算机老师,他也是整个网站唯一拿津贴的工作人员——每月200 元的上网补贴。网站一年维持费用大约两 3 万元,眼下全由朱永新独力支撑。
(未完,点击这里:接下页)
![]() |
||
【延伸阅读】 |
||
(本站 2005-12-15 发布 / 2016-10-13 更新) |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