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教育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本站编附录】什么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 |
钟启泉教授 |
课改实践探讨:
点击图片,到本专辑目录: |
![]() |
点击:到“教育理论”栏目… |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
【附录】什么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撰稿:本站编辑综述 来源:相关著述与互联网资讯 本站编辑发布 |
【本站按】 肇始于21世纪之初的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球视野的审视下,综合国内外多种教育探索与改革的成果,总结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是对教育科学探索的继承与发展。毋庸讳言,这里较多地借鉴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尽管理论阐述必然是对实践经验的提升和抽象,理解起来也就有一点难度,但有一定教育实践的细心的老师,要定下心来仔细阅读,便可发现,其实早在“建构主义”理论被引进和介绍之前,一些老师的教育教学改革较成功探索,一部分理念恰与“建构主义”不谋而合——这正从实践的层面佐证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合理性。 |
在以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认为学习是一种“刺激——反应”过程,把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的被动反应;如此,学习者便成了知识灌输的对象,即所谓“授→受”。通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这种理论已逐步让位于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及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国际上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远远不是被动接受那么简单——其实任何学习,必然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知识经验,生成新的意义——及“建构新知”的理解建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 6 个方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学习的含义(什么是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亦即“信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这就是说: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学生必然基于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重组、融合,从而建构起属于学习者个体的新的有关知识体系——这是对学习即认知规律的新的概括和总结,它基本否定了原先行为主义所描述的S—R过程。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又与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论有所不同。
二、学习的方法(如何进行学习)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家长和学习伙伴等)——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 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 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 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之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基于上述认识,“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应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如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理智),形成对问题的某种初步的解释。并且,这种解释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
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即“建构”)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简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四、“建构主义”理论的由来与发展简述
“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1896~1980,瑞士人)。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柯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也是相通的。
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本文完)
【参考文献】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
〖上一页〗 1〖下一页〗
返 回:解读《纲要》选载 · 目录页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9-10-23 编辑发布 / 2016-10-14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