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重读历史>反右专辑>李跃:“党内知识分子”的顾虑(195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195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报道 | |
|
|
【本站按】5月3日,距离“整风”正式开始的5月1日才3天,在“向党提意见和建议”即“帮助党整风”方面,一些人有些犹豫和惶惑,存在“顾虑”,应属正常现象。但本文作者开始批评一些“有顾虑”的人了,意在促进“整风”运动的开展。这与毛泽东刚开始鼓动党外人士要积极“帮助党整风”的态度是一致的。 可是这“顾虑”一旦或大或小地消除以后呢?那些提意见的人大多成了右派!而李跃的这篇文章,后来也受到了一定的批判。李跃何人?不知。后来是否也成了右派?目前尚难考证,不可妄语。但他的这篇文章后来在《人民日报》上也受到了批判,这是有案可考的。 |
5月3日“文汇报”发表了一篇“北京书简”,读后颇有感触。我想,争取民主,固不容易,享受民主也不简单。不少同志在不民主的旧时代有争取民主的勇气,即使“争”得头破血流,也没有什么顾虑;可是在争得了民主的今天,他们反而缺乏享受民主的勇气,“顾虑”这,“顾虑”那。自然,“享受”民主不等于在民主的软床上睡大觉,而是包括发展民主,求得更充分、更高级的民主在内。举例说,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今天民主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人民内部的斗争。这种斗争,跟对敌斗争比较起来,往往更复杂,更细致,有时甚至更艰难。有些敢于冒着敌人的炮火的同志,却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关口面前却步了。
“北京书简”说的是“党内知识分子”,而且是“相当负责的同志”,这就更值得注意了。
这位同志明明看出了“他这个业务部门里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严重性”,在别人的办公室里“列举了许多事实”,“滔滔地讲了一个半钟头,仿佛还没有讲完似的”,可是他无论如何不愿公开发表他的意见。为什么呢?第一,因为他“每天和部里打交道”,怕搞坏了上下级“关系”;第二,“部里那些教条主义的做法,都是通过我的手贯彻下去的。……在群众眼中我何尝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呢!”据我所知,在“党内知识分子”中,这确是有相当代表性的“顾虑”。
为什么有这种“顾虑”呢?为什么过去的“教条主义者”在认识教条主义的错误之后,不能公开批评教条主义呢?以今天的新我来批判昨天的旧我,“反戈一击”,不是更能制教条主义于死命吗?可是这么一来,批评就必然带有自我批评的性质,他有“顾虑”!
不少“党内知识分子”在接触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时候,往往首先想到自己的“面子”、“威信”之类,而忘记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他们往往不肯老老实实地公开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同群众一起来商讨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办法,争取不加括弧的真面子、真威信,有的甚至躲在党的威信后边转弯抹角地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到了掩饰不了的时候,便“守口如瓶”!
没有勇气批评自己的人,一定也没有勇气批评别人,生怕“搞坏了关系”。其实,像“北京书简”所反映的那种上下级“关系”,还是“搞坏”了好。你瞧,“部里”“完全撇开教条主义不谈,好像我们这儿压根儿没有教条主义似的”,而那个“每天和部里打交道”的“相当负责的同志”,却“列举了许多事实”,证明他这个业务部门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但为了“关系”,只能悄悄地谈。一个怕民主,一个怕不民主,而双方的“共性”便是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关系”不“搞坏”,怎能建立正常的上下级关系,怎能开展正常的党内民主生活,怎能带头贯彻执行党的“齐放”、“争鸣”的方针?
“党内知识分子”的这样那样的顾虑,反映了有些部门、有些单位的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顾虑”越多,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勇气越少,而“党内知识分子”的顾虑,又很容易引起党外知识分子的顾虑。这是当前很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原载1957年5月11日《人民日报》)
本站2009年11月转帖 最后更新:2017.11.25.
【本站编后记】
不说党外人士了,即便没有“顾虑”的、“顾虑”较少的党内人士,后来也大多成了右派。这是不争的事实。看来,“顾虑”本身就是民主已经非常缺失的客观事实的反映。这在文革后的反思电影《天云山传奇》中亦可见一斑。
毛泽东6月8日拟写的中共中央《组织力量反击右派份子的猖狂进攻》的指示中对“反右运动”明言:“总之,这是一场大战(战场既在党内,又在党外),不打胜这一仗,社会主义是建不成的,并且有出‘匈牙利事件’的某些危险。”值得注意的是,毛把“党内战场”放在了“党外”之前,这是发人深省的。
毛说:有些党员,过去各种关都过了,就是社会主义这一关难过。有这样典型的人,薛迅就是一个。她原来是河北省的省委副书记、副省长。她是什么时候动摇的呢?就是在开始实行统购统销的时候。统购统销是实行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步骤。她却坚决反对,无论如何要反对。还有一个,就是全国供销合作社副主任孟用潜。他上书言事,有信一封,也坚决反对统购统销。实行农业合作化,党内也有人起来反对。总而言之,党内有这样的高级干部,他们过不了社会主义这一关,是动摇的。这类事情结束没有呢?没有。
毛泽东这两次讲话,都是在1957年6月开始反击资产阶级“右派”之前讲的。主要点了党内一些对政治生活缺乏民主、对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农业合作化的政策提出不同意见的中高级干部。毛泽东当时就认为这些意见是一种“右倾言论”,它所反映的是地主、富农、富裕中农和资产阶级的思想。毛把对与他所倡导、决定的政策路线有不同意见、看法,统统视为“阶级斗争”,甚至是“反党”,彭德怀就是最典型的例子……1957年“反右运动”中,有不少省部级领导、省市级、县级领导被打成“右派”或“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受到撤职等严厉处分……“党内”已如此,而况“党外民主人士”乎?
毛在1957年,顶着酷暑到各地亲自“督战”反右运动,就非常重视深挖“党内右派”。(详见本页左侧第1、3条链接)。
【上一篇】地质部高级技术人员坦率批评领导缺点
【下一篇】民主党派负责人在统战部召开的座谈会上提出 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作用
点击右图返回: 1957年《人民日报》上的 “整风-反右”历史记录 |
![]() |
【延伸阅读】 |
![]()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