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重读历史>历史钩沉>韦君宜《思痛录》附录>《思痛录》和作者韦君宜简介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点击:更多相关资讯…
时评杂谈
【转载:韦君宜《思痛录》附录】 |
![]() |
作者:引自相关资料 来源:《思痛录》及(网络) 本站转帖:2005/08/19 (本页浏览:人次) |
(点击这里:到本书目录) |
【本站按】读《思痛录》作者韦君宜的简介,我们会感觉到这是一份“红色履历”,为了“彻底革命”,她曾与自己的“资产阶级”家庭决裂,甚至“爹娘跑一万里来找我,我连娘的面都不愿见……”她有何“痛”要“思?“痛”的究竟是什么? 她的女儿杨团在自己的文章末尾回答了这个问题——用韦君宜为丈夫写的悼文回答了这个问题——母亲在给父亲的悼文《当代人的悲剧》(写于一九八O年十月)中写道:“我哭,比年轻人失去爱人哭得更厉害,因为这不只是失去一个亲人的悲痛,更可伤痛的是他这一生的经历。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要发生这种事情,而且发生得这么多?人们常说年老一代与年轻一代之间有一条沟,不能互相了解。我要哭着说:年轻人啊,请你们了解一下老年人的悲痛,老年人所付出的牺牲吧!这些老人,而且是老党员,实际是以他们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了今天思想解放的局面的。实际上我们是在踩着他们的血迹向前走啊!你能不承认吗?” 韦君宜经历数不尽的磨难,但她至死也并不曾忘记自己曾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故而她的《思痛录》何尝不是“第二种忠诚”?然而,这又有价值几何?韦君宜深藏于心的梦想与追求与现实究竟有多远?韦君宜在天之灵何时得以安宁? |
韦君宜,原名魏蓁一,女,湖北建始人.1917年 10月26日生于北京。少年时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34年秋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哲学系就读。第二年即积极参加学生救亡运动,加入民族武装自卫会。1935年12月投身“一二·九”运动。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在学生运动中是个出色的笔杆子,1936年3月31日北平大中学生追悼在狱中身亡的郭清同学的祭文,就出自她的手笔。
卢沟桥事变后,平津沦陷,她辍学离家流亡到南方,在湖北地区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地下活动。1939年到延安做青年工作,编辑《中国青年》,还曾在晋西北和陕甘宁边区做过中学教师、报纸编辑、记者以及新华广播电台编辑等。这一时期。她还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和散文,其中《三个朋友》和《龙》等影响较大。
解放战争中,韦君宜曾任区委干部,参加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前夕,在河北平山县参加筹备《中国青年》复刊工作。北平解放后,她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国青年》杂志总编辑,经常在刊物上发表谈论青年思想的论文和随笔,这些文章后来编为单行本《前进的足迹》。此后她调任北京市委文委副书记,主管宣传工作。1954 年她调作家协会,担任《文艺学习》主编。
1958年《文艺学习》停刊后,韦君宜下放到河北省怀来县农村劳动锻炼。1959年初回到北京,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并带职到长辛店二七机车厂参加编写该厂厂史《北方的红星》。
1960年调入作家出版社(后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任副总编辑、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副社长、社长,直到1986 年离休。
作为中央一级的全国最大的文学出版社的社长,韦君宜的工作是十分繁冗的。莫应丰的《将军吟》、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均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是她排除各种困难,亲自修订,主持出版的。在百忙中,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母与子》,中篇小说《洗礼》(获中国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中短篇小说集《女人集》《老干部别传》《旧梦难温》以及散文集《似水流年》《故国情》《海上繁华梦》等。
1986年4月,韦君宜不幸因患脑溢血导致右半身偏瘫;
1987年1月初又因摔伤右臂骨折;
1989年患脑血栓;
1991年骨盆又不慎震裂……但是身体上一连串的打击并没有挫败她的意志。在病床上她就开始用瘫痪的右手练习写字。
自1986年以来,她写出了几十篇散文和杂文,还完成了她的夙愿,不但写出了长篇回忆录《思痛录》,而且,一部反映青年知识分子在中国抗战时期心路历程的长篇小说《露沙的路》,也在1993年初脱稿。
2002年1月26 日12 时 33 分在协和医院病逝,享年 85 岁。□
▲ 点击下一篇(与此篇密切相关)——杨团:《思痛录》成书始末
点 击 图 片 , 进 入 本 书 目 录 |
![]() |
![]() |
|
(本站 2005-08-19 转发 / 2018-12-02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