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重读历史>文革研究>【历史档案】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
|
“文革”中的毛泽东与江青 | |
![]() |
|
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与江青 | |
![]() |
|
1959年庐山上的毛泽东与江青 | |
【“文革”历史档案】 |
|
(本文当年公开发表,并印成单行本在全国新华书店广为发行,成为文革纲领性文件之一) |
作者:中共中央文件 来源:世界艺术史研究网等 本站编辑转发 (本页浏览:人次) |
【本站按】“文革”之初,毛、林、江、姚等几位当时炙手可热的人物诡谲的组合以及所谓《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与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是毛泽东发动文革的“集结号”,这几份文件也成为文革运动不可撼动的纲领性文件之一。 1966年2月2日至20日,由江青在上海邀集解放军的4人(刘志坚、李曼村、陈亚丁等4人——所谓“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也就是连同江青在内5个人的座谈会——本站注),就部队文艺工作问题进行座谈,之后写成这份会议纪要呈毛泽东。毛几次仔细修改,后转林彪,再以军委名义转其他中央领导阅知,以军委名义下发全党。足见此文其实完全代表着毛的圣意。 “文革”之初,为何由林彪出面“委托”毛夫人江青去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原本就是秉承毛旨意而为,却转来绕去,颇为滑稽——但其中自然包含种种政治谋略和难言之隐——自己不便直言的话由夫人说,这便是其中的奥妙——最终达到一个目的。什么目的?看完这份所谓《纪要》便可知了。 |
先看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上的今天”记载(原文):1966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批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这个纪要是2月2日至20日,由江青在上海邀集解放军的4个人,就部队文艺工作问题进行座谈之后写成的。3月19日,经过毛泽东修改和同意之后,江青将座谈纪要送给林彪。
《纪要》完全抹杀建国以来文艺界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诬蔑建国以来文艺界“被一条与毛泽东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本站注】但这些是毛泽东审订同意的。亦即否定1949年以来文艺工作的全部,为彻底否定刘少奇等一大批各级领导立论)。
《纪要》声称:“要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这个《纪要》反映了毛泽东对文化领域阶级斗争形势的严重估计。这个《纪要》制定的经过,又反映了林彪和江青互相勾结进行篡党夺权的野心。早在江青去上海召开座谈会之前,林彪就大肆吹捧江青,说“她对文艺工作方面在政治上很强,在艺术上也是内行”,要把江青的意见“在思想上组织上认真落实”。而江青则说,要请“无产阶级专政的‘尊神’”来“攻那些混进党内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也就是妄图利用人民解放军的力量篡党夺权。这个《纪要》的炮制,标志着林彪和江青勾结起来利用“文化大革命”大搞反革命破坏活动的开始。(【本站注】别忘了,这份《纪要》是经毛泽东数次修改审订同意的)
另据“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公布的资料,毛泽东认真审阅了这个纪要,并做了认真修改,所有立论和研判、宣示,毛认为“可以了”。给江青批示如下,似乎颇为“谦虚谨慎”——
江 青: 此件看了两遍,觉得可以了。我又改了一点,请你们斟酌。此件建议用军委名义,分送中央一些负责同志征求意见,请他们指出错误,以便修改。当然首先要征求军委各同志的意见。 毛 泽 东 三月十七日 |
下面,是这份《纪要》的全文。奇文共赏——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前 言
毛主席指出:全党必须“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彻底揭露那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反动立场,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同时批判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清洗这些人,有些则要调动他们的职务。”(【本站注】这段话是全文的纲领,但与文化关系不大,倒是与全面夺回各领域的领导权密切相关,文艺工作应该只是一个由头,一个突破口而已。开篇,即已杀气腾腾了,公然打出“清洗”的旗号。完全用林、江做替罪羊不行,这一切都是毛同意的,甚至是授意的。)
(一)
一九六六年二月二日到二月二十日,江青同志根据林彪同志的委托,在上海邀请部队的一些同志,就部队文艺工作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座谈。
来上海之前,林彪同志对参加座谈会的部队同志曾作了如下的指示:“江青同志昨天和我谈了话。她对文艺工作方面在政治上很强,在艺术上也是内行,她有很多宝贵的意见,你们要很好重视,并且要把江青同志的意见在思想上、组织上认真落实。今后部队关于文艺方面的文件,要送给她看,有什么消息,随时可以同她联系,使她了解部队文艺工作情况,征求她的意见,使部队文艺工作能够有所改进。部队文艺工作无论是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不要满足现状,都要更加提高。”萧华同志和杨成武同志,对这次座谈都表示热情赞助和支持,指示我们一定要按照江青同志的意见办,并对江青同志这样关心部队的文艺工作表示感谢。(【本站注】毛自己不便推出江青,通过林彪则将江青隆重推出,江由此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林彪对此心领神会)
在座谈开始和交谈中,江青同志再三表示:对毛主席的著作学习不够,对毛主席的思想领会不深,只是学懂哪一点,就坚决去做。最近四年,比较集中地看了一些作品,想了一些意见,这些意见不一定全对。我们都是共产党员,为了党的事业,应当平等地进行交谈。这件事,去年就应该做,因为身体不行,没有做到。最近,身体好一些,根据林彪同志的指示,请同志们来共同商量。
江青同志建议先看作品,再阅读一些有关的文件和材料,然后交谈。
江青同志给我们阅读了毛主席的有关著作,并先后同部队的同志个别交谈八次,集体座谈四次,陪同我们看电影十三次,看戏三次。在看电影、看戏过程中,也随时进行了交谈。另外,还要我们看了二十一部影片。在此期间,江青同志又看了电影《南海长城》的样片,接见了《南海长城》的导演、摄影师和一部分演员,同他们谈话三次,给了他们很大的教育和鼓舞。我们在接触中感觉到:江青同志对毛主席思想领会较深,又对文艺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了长时间的、相当充分的调查研究,亲自种试验田,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次带病工作,谦虚、热情、诚恳地同我们一起交谈,一起看影片、看戏,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和帮助。(【本站评注】借《纪要》隆重推出江青,吹捧江青,其实是毛、江自我吹捧而已,林彪心领神会,推波助澜)
(二)
在近二十天中,我们阅读了毛主席的两篇著作和有关材料,听取了江青同志许多极为重要的意见,看了三十余部好的、坏的、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缺点、错误的影片,又看了《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两出比较成功的革命现代京剧,从而加深了我们对毛主席文艺思想的理解,提高了对社会主义文化革命的认识。下面是在这次座谈会中大家商议和同意的几点意见:
一、十六年来,文化战线上存在着尖锐的阶级斗争
事实上,在我国革命的两个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阶段,文化战线上都存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文化战线上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我们党的历史上,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也都包括文化战线上的两条路线斗争。王明路线是一种曾经在我们党内泛滥过的资产阶级思想。一九四二年开始的整风运动中,毛主席先在理论上彻底地批判了王明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紧接着,又在理论上彻底地批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文化路线。
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看了〈逼上梁山〉以后写给延安平剧院的信》,就是对文化战线上的两条路线斗争的最完整、最全面、最系统的历史总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我国革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以后,毛主席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两篇著作,这是我国和各国革命思想运动、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的最新的总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文艺理论的新发展。毛主席的这五篇著作,够我们无产阶级用上一个长时期了。(本站加粗)毛主席的前三篇著作发表到现在已经二十几年了,后两篇也已经发表将近十年了。
但是,文艺界在建国以来,却基本上没有执行,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结合。“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等等,就是他们的代表性论点,而这些论点,大抵都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早已批判过的。电影界还有人提出所谓“离经叛道”论,就是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经,叛人民革命战争之道。在这股资产阶级、现代修正主义文艺思想逆流的影响或控制下,十几年来,真正歌颂工农兵的英雄人物,为工农兵服务的好的或者基本上好的作品也有,但是不多;不少是中间状态的作品;还有一批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我们一定要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搞掉这条黑线之后,还会有将来的黑线,还得再斗争。所以,这是一场艰巨、复杂、长期的斗争,要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努力。这是关系到我国革命前途的大事,也是关系到世界革命前途的大事。
过去十几年的教训是:我们抓迟了。只抓过一些个别问题,没有全盘的系统的抓起来,而只要我们不抓,很多阵地就只好听任黑线去占领,这是一条严重的教训。一九六二年十中全会作出要在全国进行阶级斗争这个决定之后,文化方面的兴无灭资的斗争也就一步一步地开展起来了。
(未完,点击这里:紧接下页)
【相关链接】
![]() |
||
(本站 2010-08-21 编辑转发 / 2019-03-04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