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应学俊(本站站长) 本文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 |
上世纪50年代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薄一波之孙、当今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之子——牛津大学政治、经济、哲学学生会主席薄瓜瓜——最近当选2009“大本钟奖”英国十大杰出华人青年(之一)。而6月23日又爆出“薄熙来之子薄瓜瓜夜店照[组图]”以及薄瓜瓜之回应,声称那些不过是化装舞会而已,没有什么出格的东西。6月29日网络视频又见薄瓜瓜关于在北大演讲的重要观点介绍:说他自己以后不想当官,不想经商,想从事与文化教育有关的事业。薄瓜瓜还告诉大家,自己目前“还是一个无党派人士”但他又说:“我完全赞同共产主义的理念”。
可看一看下面的视频报道,颇有意味——
80后毕竟与他的父辈、祖辈不同,其思想、经历不可同日而语。但薄瓜瓜说他“不想当官”毕竟还是令人关注的——吾也曾声言“不想当官、无意经商赚钱”,但不会被网络报道,大概因为笔者的上辈不是薄一波的缘故吧?呵呵……
官宦世家的薄瓜瓜为何不想当官?据视频报道的意思,他可能看到他的爷爷当官太遭罪、太变幻莫测了,有点“恐官”?尽管他声言“赞同共产主义理念”,但毕竟还没有将其称之为“信仰”;也许,薄瓜瓜真的不想做官、不屑做官、不敢做官?也许薄瓜瓜真的知道高处不胜寒?但愿。
有的人不屑做官,有的人不会做官,有的人压根儿不是做官的料子。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副省长张恺帆大约就是“不会做官”的例子。张恺帆是哪一位?“百度一下”就知道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曾是安徽省副省长。
1958年毛泽东力推“大跃进”,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要15年(后来缩得更短)赶上英国,全国农民进入人民公社,所有土地交给人民公社,推行吃饭不要钱的“大食堂”,同时全民大炼钢铁,毁林开山,“以钢为纲”,造成贻误农时荒废农业,加上“楚王”要加快,谁说太快了谁就是“右倾保守”,于是全国上下好大喜功,谎报产量,终致全国大部分省份大饥荒。张恺帆下农村视察,发现这一问题,在向省委通报并达成一致意见后果断地向队干部和群众宣布“吃饭还原、住房还原、小块土地还原”的“三还原”,并要县委向下贯彻。到七月十五日,全县六千多个食堂被一风吹散,只有一百二十个食堂还在维持。
正则毛泽东号召“反右倾,鼓干劲”之时,正则大批彭德怀之时,张恺帆如此决策,终于遭来几乎杀身之祸。毛泽东亲自撰写《关于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问题的批语》:“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中央委员会里有,即军事俱乐部的那些同志们(指彭德怀等——本博注);省级也有,例如安徽省委书记张恺帆。我怀疑这些人是混入党内的投机分子。他们在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蓄谋破坏无产阶级专政,分liè 共产党,在党内组织派别,散布他们的影响,涣散无产阶级先锋队,另立他们的机会主义的党。这个集团的主要成分,原是高岗阴谋fǎn-党集团的重要成员,就是显明证据之一。”毛泽东这一御批还了得?张恺帆这位革命老前辈被开除党籍、撤销副省长职务,冠以“张恺帆、陆学斌fǎn_党联盟”的罪名,如此定性,那么如何受批斗做检查等遭遇就不言而喻了。
在全国性经济极端危机的形势下,在许多省份确实发生大jī 荒的事实面前,中央不得不调整经济政策,有所反思和纠正。1962年“甄别”时,张恺帆终获平反。当然,文革中张恺帆自然又再次在劫难逃。
后来,前国家经委党组书记、后担任中顾委常委的张劲夫在《怀念忠于人民利益的张恺帆同志》一文中说:“我多少感到,恺帆同志书生气较重,甚至还有些名士派的风格。”“恺帆同志是个革命者的材料,不是一个做官者的材料,他也不计较官位,对乌纱无所谓。因此,从不讲做官之道,不会做官,他却是一个真诚的人民公仆。”(《解放日报》1992年5月15日)
联系到薄瓜瓜的声言“不想做官”,张劲夫上面的那段话难道不是颇值得玩味的吗?
何谓“书生气”?何谓“是个革命者的材料,不是一个做官者的材料”?何谓“做官之道”?何谓“不会做官”?何谓“一个真诚的人民公仆”?这些难道不是很值得玩味吗?在共产党里,“做官”和“革命”难道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同在哪里呢?
从中共的理论上说,做官和革命应当是一回事,做官或当小兵都是干革命,只是“革命分工不同”而已。然而事实上却不是一回事,不仅有张恺帆的典型例子,还有张劲夫的由衷之言为佐证。看来官场是有“普适价值”或曰“规律”的,不论什么阶级的政治、政党概莫能外,不承认这一点还不行。
这令笔者突然想到曾在一篇随笔中提到,偶然看过一下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虽只看过一两次,倒是他总结的古代官场的三个“琢磨”还有些记忆——不过这三个“琢磨”与政治、政党无关,但也可以说包括政党政治在内——因为它是一种规律的总结,于是几乎概莫能外。
做官者中有三种“琢磨”:一曰琢磨事(事业型);二曰琢磨人(擅长人际关系,擅长侍奉主子);三曰琢磨钱(当然指发财,近乎贪官)。王立群说:如果你既能琢磨事儿,又善于适当琢磨人,那是可以干成一番事业的。如果你仅仅只会琢磨事儿,那就难免会认死理(亦即实事求是),也难免会与上级、主子发生龃龉、矛盾冲突。在古代这类人往往立过大功,因为他善于琢磨事儿——但又往往为主子所不容,因为他太看重“事儿”,就要实事求是,不按事物的客观规律是不行的,就要认死理(真理)。此话甚有道理,至少古今可以佐证的实例太多了。值得参考。彭德怀就是一例。至于其它,笔者以为不用细说了,可以由此及彼推出。
窃以为,周总理是既善于琢磨事儿,又善于琢磨人的典范,所以他一直没有遭到不测,或者说小心翼翼地绕过了好几处“激流险滩”,但无疑活得很累,当然那也是为国家、为人民活得累;邓小平稍次,所以遭到不测后又能三落三起,这就是他既善于琢磨事儿,也能适当琢磨人,可谓“审时度势”是也;彭德怀则是典型的只善于琢磨事儿不善于琢磨人的,所以他官至国防部长,抗美援朝打败美国兵举世震惊,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当然非指坚持真理,而是说个人得失方面,他的败下阵来自然也是为人民的),令人敬佩,也令人扼腕。
在政府里弄顶小乌纱,就必须唯上级旨意为行动准则,所谓“下级服从上级”是也,不能没了规矩;遇到了英明正直的上级倒是好事,可是如遇到了并不咋样的甚至是令人无法忍受的那种“上级”,于是必会生出很多的不愉快、不顺心、窝囊、憋气。如能像周总理、邓小平那样善于兼顾两个“琢磨”,就可以尝试,尝试不好再下来也可以。当然,如果只善于琢磨钱,或者想较多地“琢磨”于此,那是贪官,当不屑于此。
由此看来,有些人“不想当官”是对的。没有夹缝中生存,又能琢磨事,又善于琢磨人的本事,就别揽“当官”这活儿(想做贪官的除外,但下场往往也不怎么看好)。□
(2009年7月2日修改)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上一篇:梅宁华先生:请破“民主迷局”(本站评论) |
下一篇:《人民日报》社论串起来的历史(文本/视频)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原名【语文·教育·研究】)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本站 E-mail:yxj701@163.com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