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网站首页| 语文教育| 陋室斋| 教育理论| 教育随笔| 教育技术| 师生Webquest | 行知研究| 历史瞬间| 留言板 |日记平台

   网站导航>首页>行知研究>陶行知论教师修养(言论摘录)

| 您好!今天是

-----------------------------------------------------------------------------------------------------------------------------------------------------

 

〖 教 师 修 养 〗

 
 
 
 

                                     作 者: 陶 行 知             【回“行知研究”栏目

 
     
 

   一、 师 德 修 养

  职业教育既以养成生利人物为其主要之目的,则其直接教授职业之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盖己立而后能立人,已达而后能达人,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这人而能教育人生利者。

                                       《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1918年11月3日《教育与职业》

                                                            《陶行知文集》第4页

 

  做新教员的要有共和精神。就是不可摆出做官的态度,事事要和学生共同甘苦,要和学生表同情,参与到学生里面去,指导他们。

                             《新教育》1919年7月22日/原载1919年9月《教育潮》第1卷第4期

 

    我们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

                      《第一流的教育家》/1919年4月《世界教育新思潮》9号/《陶行知文集》第17页

 

    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的幸福,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 

                           《我们的信条》/1926年12月《新教育评论》3卷3期/《陶行知文集》第143页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 

                           《我们的信条》/1926年12月《新教育评论》3卷3期/《陶行知文集》第144页

 

     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就不必靠金钱而后操作,尤不可因钱少推诿。

                           《我们的信条》/1926年12月《新教育评论》3卷3期/《陶行知文集》第144页

 

  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我们的信条》/ 1926年12月《新教育评论》3卷3期/《陶行知文集》第144页

 

  我们的新使命,是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926年12月

                                               1928年4月《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文集》第156页

                       自勉并勉同志

                              人生天地间,

                          各自有秉赋。

                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

                多少白发翁,

                蹉跎悔歧路。

                寄语少年人,

                莫将少年误。

                                                       《诗》1924年3月15日

                                 1947年4月郭沫若审编的《行知诗歌集》/《陶行知文集》第158页

 

    大凡小学教员,没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便是很枯燥无味的。乡村教师与未来的乡村教师,心里都应当有一个“理想的社会”。比方这里定山已是一个社会,我们要把这个原有社会的恶习惯,坏事情,统弘革除,把我们心中理想的新社会实现出来。虽然时间不各市地我立刻完全成功,但是我们干一段去了,可以把未完工作交给第二届同学,以至于第三届第四届第十届……

同学去干。

                                   《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1927年/1951年7月《教学做合一讨论集》

                                                        《陶行知文集》第216页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录自1934年上海儿童书局版孙铭勋编著《古庙活菩萨》/《陶行知全集》第5卷第235页

                                                   

  教员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然不容易学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但是至少要看重变化。……我们对于自然的环境和人为的环境,都该要有理想的安排。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假使理想社会里有不好的东西,我们就要运用教育力量去变化它;至于优良的虽在这社会之外,也要把它吸进来

                                                            《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1927年

                                          1951年7月《教学会合一讨论集》《陶行知文集》第217页

   

    现任教育者,无不视当教员为苦途,以其无名无利也;殊不知其在经济上固甚苦,而实有无限之乐含在其中。愚蒙者我得而智之,幼小者我得而长大这,目视后进日上皆我所造就者,其乐为何如耶?故办教育者之快乐当在手续上而不在其结果之代价。

                                               《师范生应有之观念》/原载《行知研究》总第18期

 

    纸上的教育改造有多大效力!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

                                                   《<中国教育改造>自序》1917年

                                         1928年4月《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文集》第238页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小人居高位如在厅里挂画像,挂得愈高,愈见其小。

                                                  《介绍一件大事》1917年8月15日

                                       1928年9月1日《乡教丛讯》2卷12期,《陶行知文集》第239页

 

  我们自从跳进实际生活中去工作,便觉得真正的教育,必须使学者和人民万分亲近。与人民亲近是“做人”的第一步。

                                     《第二年的晓庄》/原载1929年3月15日《乡教丛讯》第3卷第3期

 

    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在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第二年的晓庄》

                                                 原载1929年3月15日《乡教丛讯》第3卷第3期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中国大众教育的问题》1936年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陶行知文集》第541页

  

     象爱迪生母亲那样了解儿童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这里的教师们,要有爱迪生母亲那样了解儿童及帮助儿童从事特殊的修养,……

                                                            《育才学校创办旨趣》

                                                1951年4月《育才学校》,《陶行知文集》第665页

  方 针

       甲、以严肃认真态度律己;

     乙、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

     丙、以科学方法治事治学。

                                                《育才创办年计划大纲》

                                      1951年4月《育才学校》/《陶行知文集》第684页

 

  你心里的理想的社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类依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势力创造出来的。

                                         《谈生活教育》1939年12月/《陶行知文集》第692页

 

  有了觉悟才起信仰而生出力量。但觉悟又从何而来?从研究而来。研究是追求真理即是求知之行。那末觉悟是从行而来,从“求知之行”而来。

                                           《生活教育运动十三周年纪念告同志》1940年3月15日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陶行知文集》第696页

 

  我对于工作也提出几点意见,以供大家参考。第一点最要紧的,是要“站岗位”。各人所负的责任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岗位,各人应该站在各人自己的岗位上,牢守自己的岗位,在本岗位上努力,把本岗位的职务做得好,这是尽责任的第一步。……第二点最要紧的,是要“敏捷正确”。人常说,做事要“敏捷”,这是对的。但我觉得做事只是做到敏捷还不够,敏捷是敏捷了,因敏捷而做错了怎么办?所以敏捷之下必须加上“正确”二字,工作做捷而正确才有效力。……第三点最要紧的,是要“做好为止”。有些人做事,有起头无煞尾,做东丢西,做西丢东,忙过不了,不是一事无成,就是半途而废。我们做事要按照计划,依限完成,就必须凭毅力坚持,一直到做好为止。

                                    《每天四问》/1951年4月《育才学校》/《陶行知文集》第722页

 

  人生是患难与欢乐所织成。追求真理的人以与患难搏斗为乐,唐僧向西天取经,遭遇八十一难,不知者以为他是自寻苦吃,其实他是抱着一个宏愿要完成,看破生死,乐而忘苦。总之,人生与患难有不解之缘。患难给有志者以战斗之情绪与战胜之智慧。

              

  有了战斗之情绪与战胜之智慧,还必须有战到底之意志,才能克服大难,以至于成。一个人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是永远不会被患者压倒,那他成亦成,败亦成,而不是世俗所谓之成败了。

                                                         《育才十字诀》1942年12月4日

                                               1951年4月《育才学校》/《陶行知文集》第734页

 

  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教师的职务也是一种手艺,应当亲自动手去干的。那些高谈阔论,妄自尊大,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的都不是真教师。

                                                《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1917年1月8日

                                      1928年1月31日《乡教丛讯》2卷2期 /《陶行知文集》第221页

 

  大丈夫不能舍身试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岂宜随便过去!

                                                           《第一流的教育家》

                                         1919年4月《世界教育新思潮》9号/《陶行知文集》第17页

 

  我本来是个中国的平民。无奈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渐渐的把我向外国的贵族的方向转移。学校生活对于我的修养固有不可磨灭的益处,但是这种外国的贵族的风尚却是很大的缺点。好在我的中国性,平民性是很丰富的;我的同事都说我是一个“最中国”的留学生。经过一番觉悟,我就象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

                                                         《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1929年7月《行知书信》/《陶行知文集》第64页

                        
  
二、 教 师 作 用

  

    教师得人,则学校活,学校活,则社会活。倘若有活的教师,各办一所活的小学,作为改造各个乡村的中心,再以师范学校总其成,继续不断的领导各校各村前进,不出十年,必著成效。

                                       《地方教育与乡村改造》/原载1929年2月《地方教育》第1期

                                                      《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130页

 

  好的乡村教师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铲,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这种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1928年4月《中国教育改造》

                                                     《陶行知文集》第150页

 

  学校现是乡村的中心,教师便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教师的人格影响于学生和乡村人民很大……

                                      《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一斑》/1927年12月《时事新报》

                                                       《陶行知文集》第205页

 

  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我记得一个土地庙前写着一幅对联说:“庙小韩大;天高日月长。”小学校便有如此气魄。

                                《介绍一件大事》1917年8月15日/1928年9月1日《乡教丛讯》2卷12期

                                                           《陶行知文集》第240页

 

  导师须是一个火把两头烧。他一方面要把小孩的热心烧滚,使个个小孩都愿做小先生,不再做守知奴。这件事是很容易成功,大概只须一次演讲就行。另一方面,他要把大人的热心烧滚,使个个大人都愿拜小孩子做先生,不再轻视小朋友。                           

                                                                 《怎样指导小先生》

                                            1934年4月1日《生活教育》1卷4期 《陶行知文集》375页

 

    他们有农人的身手,他们都能够做农民的工作。第一,他们因此可以了解农民的困苦艰难和一切问题,并且容易做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第二,他们有了农人的身手,便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做园艺等工作,象他们宁产低额薪俸,种园一事,不无小补;第三,他们有了农人身手,在乡间便有用武之地,因此便有多办学之乐而少办学之苦。

                                                               《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一斑》 

                                                     原载1927年9月27日《教育季刊》第3卷第3期

 

  他们有科学的头脑,他们是虚心的,好观察和尝试。他们对于科学农业和科学上其他的新发明,都感到浓厚的兴趣,并且他们很切心希望把这些科学常识介绍给农人。这是乡村教师最应当有的态度。如此,才能控制一般农民社会的守旧性。

                                                           《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一斑》

                                                      原载1927年9月27日《教育季刊》第3卷第3期 

 

  他们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他们把自己的小学变成发明机,把电力送到农家去,使家家发出光明来。虽然全校只有一个教师,也觉得孤单寂寞。因为每个学生都是活的线,把学校和社会连接起来了。

                                                           《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一斑》

                                                     原载1927年9月27日《教育季刊》第3卷第3期


  
三、 教 学 相 长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教学合一》/ 1919年2月《世界教育新思潮》1号

                                                            《陶行知文集》第14页

 

  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是教学分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

                                                  《教学合一》/1919年2月《世界教育新思潮》1号

                                                           《陶行知文集》第15页

 

    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

                                             《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1923年《十年来之安徽中学》

                                                               《陶行知文集》第60页

 

  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同学也互相感化。好学的同学能引别的同学好学。          

                                 《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原载1926年2月《新教育评论》第1卷第12期

 

  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后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气话,而是一位教师受了大众的蓬蓬勃勃的长进的压迫之后,对于自己及一切教师提的所出警告。只有不断的追求真理才能免掉这样的恐怖。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1936年/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地知文集》第540页

 

  只须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1936年/1943年3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行知文集》第541页

                                                       

  我们必须认真办学以求对得住小朋友,对得住国家民族,毁誉之来,可不必计较。横逆之来,以慈爱智慧庄严无畏处之。我们追求真理,爱护真理,抱着真理为小孩,为国家,为人类服务,社会必有了解之日。                                                        

                                            《给肖生的信》1930年3月29日/《陶行知文集》第703页

 

  现在我提出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每天四问》/1951年4月《育才学校》/《陶行知文集》第717页

  现在我想到有五个字,可以帮助我们学问易于进步。哪五个字呢?

  第一个,是“一”字。一是“专一”的一。荀子说:“好一则博”。这句话是很有精义的。因为有了一个专一的问题做中心,从事研究,便可旁搜广引,自然而然地广博起来了。……

  第二个,是“集”字。集是“搜集”的集。集照篆字的写法,是这样“”,好象许多钩钩一样。我们研究学问有了中心题目,便要多多搜集材料,我们便象“集”篆写一样,用许多钩钩到处去钩,上下古今,左右中外的钩,前前后后,四面八方的钩,钩集在一起来,好细细研究。……我们有了丰富的材料,便可以源源本本的彻头彻尾的来研究它一个明明白白,才能够收得“水到渠成”的效力。所以我希望大家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必须多多搜集材料,以便精深的精益求精的研究。在研究上发生力量,在研究上加强创造力量,集体创造,共同创造,在创造上建立起我们事业的新生命,树立起我们事业的新生机,稳定我们事业的新基础。

  第三个,是“钻”字。钻是钻进去的钻,就是深入的意思。钻是费很大的力量,才能够钻得进去,深入到里面去,看得清清楚楚,取得了最宝贵的宝贝。做学问虽不能象钻东西那么钻,但是能够用最好的方法,也可以很快钻进去。……

  第四个,是“剖”字。剖是“解剖”的剖,就是“分析”的意思。有些材料钻进去还不够,必须解剖出来看它的真伪,是有用的还是有毒素的?以便取舍,清化运用。……对于每一个问题搜集得来的材料,除了钻进深入之外,必须更加着意做一番解剖的工夫,分析入微,如同在解剖刀下,在显微镜下,看得明明白白,分析得清清楚楚;真的有用的没有毒素的就拿来运用;如果是假的有毒素的就舍去抛掉不用。如此,鉴别材料,慎选材料,自然因应适宜了。

  第五个,是“韧”字。韧是坚韧;即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韧性战斗”的韧。做学问是一种长期的战斗工作,所以必须有韧性战斗的精神,才能够在长期的战斗中,战胜许许多多困难,化除种种障碍,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走入新的境界。……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能把“一”“集”“钻”“剖”“韧”五个字做到了,在做学问上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于已于人于社会都有贡献。

                                      《每天四问》/1951年4月《育才学校》/《陶行知文集》第720页

 

   探讨真理,我们提五条路:(一)体验;(二)看书;(三)求师;(四)访友;(五)思考。这与中庸上所讲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可以比起来看。体验相当于笃行;看书、求师、访友相当于博学;思考相当于审问、慎思、明辩。我们的治学次序是依据“行是知之始”及自动的原则排列,可以说是把传统的道理颠倒过来。

                                     《育才十字诀》1942年12月4日

                               1951年4月《育才学校》/《陶行知文集》第733页

 

  虚心,虚心,虚心,承认一无所壬,一无所能;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也跟敌人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得专,也学得博。

                                                    《从五周年看五十周年》1944年6月

                                               1951年5月《育才学校》/《陶行知文集》经743页 

   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一)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共甘苦;(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子学习……;(六)消极方面:肃清形式、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

                       《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1945年5月《战时教育》/《陶行知文集》第785页

 

  个人学习不如集体学习,偶尔学习不如经常学习。为着进行经常的集体学习,最好是联合起来组织社会大学、星期研究会以实施共同之进修。

                《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1946年1947年3月《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陶行知文集》第817页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看出这两句话有因果的关系。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卖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觉到疲倦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1946年

                                          1947年3月《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陶行知文集》第817页

  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救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

                                           《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1946年

                          1947年3月《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陶行知文集》第818页

 

  我们要跟老百姓学习,学习人民的语言,人民的情感,人民的美德,努力发现老百姓的问题,困苦,和他们心中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1946年

                                1947年3月《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陶行知文集》第818页

  我以为不但教师要学而不厌,就是职员也要学而不厌。因为既以生活为学校的中心,那么各种事务都要含有教育的意义:从校长起一直到厨司、校工,各有各的职务,即各有各的学问要增进。

                  《我之学校观》原载1926年11月5日上海徽州同乡会《徽音》月刊27、28合刊

                       小孩不小歌

                      人人都说孩子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

 

                        《小孩不小歌》1931年4月18日选自郭沫若审编的《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文集》第489页

 

  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原载1919年10月《新教育》2卷2期/《陶行知文集》24页

 

  我们要培养新父母和新教师,以培养更有福的后一代。旧父母和旧教师,凭主观以责儿童之服从;新父母和新教师,客观地根据他们的需要能力以宣导他们的欲望而启发他们自觉的活动。新父母与新教师,要跟儿童学,教儿童启示自己如何把儿童都得更合理。

                                                       《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

                                               1944年12月16日《时事新报》/《陶行知文集》758页

 

                                                                                   

 


   【相关链接

         

         陶行知论“教学做合一”

 

 


                             到“行知研究”

 

 

                                                                                                       

 

版权所 ©【语文·教育·研究】网 '2003 注意:建议选择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辨率访问本站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 E-mailyxj701@163.com

备案序号ICP备07002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