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语文教育/教育随笔>窦桂梅语文教改“三个超越”之解读(P.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
|
窦桂梅,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从教于清华附小,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专题课程主持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小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窦桂梅曾获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 2014年9月,窦桂梅带领语文团队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教 育
![]() |
![]() |
安徽·应学俊 |
撰稿: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辑发布 |
(点击这里:承上页)
二、窦桂梅的“超越课堂”之解读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真谛在这里有所彰显
所谓“超越课堂”,窦桂梅说:“‘以社会当课堂而不是以课堂当社会’。我告诉学生,也提醒自己,学好语言不仅在课堂,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它有着广阔的天地,与生命的成长共始终。……因此,我的语文课将语文引向自然,引进社会,引进生活,引进时代,着眼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其实,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早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陶行知就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且躬身实践,成效卓著。生活教育理论是不错的,其主要原因也就是因为它符合教育的规律,规律就是真理,真理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陶行知不愧为享誉中外的人民教育家。
窦桂梅虽没有提及陶行知先生,窦桂梅的所谓“超越课堂”虽谈不上创新,但其理念和她所介绍的经验,无疑是对陶行知先生理论的践行。
2、非专属“语文”学科的举措:一举多得
窦桂梅“超越课堂”的另一个值得注意之点,是用书信的方式开展家长与孩子、孩子与老师的“心灵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此举客观上并非专属语文教学,而是心灵、道德教育或曰“教养”的范畴了;任何学科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都是可以这样做而且会有效的。
但窦桂梅无疑还是更多着眼于语文学科教学以及学生的语文历练。从客观上来说,学生在这样的“书面心灵对话”中获得了真情表达的“作文”练习机会,这是一举两得的,很好地实践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主张,这是窦桂梅的智慧之处,也是有着创新因素的。当然,透过师生“心灵对话”的那么多书信,我们也可以看到窦桂梅为此付出的心血、辛劳和汗水。
三、窦桂梅的“超越教师”之解读
一开始看到“超越教师”这样的说法,确实还有些费解——什么叫“超越教师”?这与语文教改的必然联系在哪里?
窦桂梅说:“鼓励学生有超越之胆,敢于超越教师的精神;有超越之识,能够超越的能力;有超越之智,实现超越的成功。”——哦,不是教师的自我超越,而是鼓励和培养学生“超越教师”,如此而已。
于是笔者又很自然地想到,这其实就是陶行知早在60多年前(1943年)在他掷地铿锵的《创造宣言》中说的那句著名的话:“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以此诠释窦桂梅之“超越教师”岂不更加言简意赅?
但细想起来,窦桂梅所说“超越教师”并非语文学科教学专属之理念。故将“超越教师”作为“语文教改‘三个超越’”之一就难免牵强了。因为,这是对教师职业价值追求理念的的宣示,并非针对某学科教学。难道不是吗?
由是观之,若论语文教改理论和经验,我们很难说窦桂梅老师有多少创新的建树了。当然,窦桂梅老师没有被应试教育桎梏束缚,从大处着眼,很好地借鉴了多年来国内外语文教改的成功经验并有所发展,认真践行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这是有智慧和进取激情的,付出了巨大辛劳,其教改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她的经验和某些理念值得总结、研究、完善和修正。
纵观窦桂梅老师关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以及课堂教学实践,除了感佩窦老师的智慧、语言基本功、对学生终极的人文关怀、勇于实践乐于吃苦的开拓精神,却让人不能不再次想起朱永新先生的那篇短文《我们应当从教育的原点再出发》,并且迫使我们去找准“语文教育的原点”究竟何在。最近,出版了《大师教语文》一书(记叙叶圣陶、吕叔湘、王力等大师有关语文教育的实践和论述),那上面会给我们一些启迪。
四、语文教改必须“从语文教育的原点出发”
借用朱永新先生文章题目的句式,笔者想说:当我们考虑语文教改的时候,也应当从“语文教育的原点”出发——因为不论怎么改革,语文学科就是语文学科,而不是别的学科。任何人为地为彰显、强化“工具性”和“人文性”之某一面,而弱化、淡化另一面的做法,都将离开“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原点”或曰“本色”;“工具性”和“人文性”一定应当水乳交融、辩证统一于语文教育一体。
语文教育的原点何在?主要的,不外乎以下几点:在学生接受语文阅读材料的人文熏陶的同时,使学生爱读书、会读书、爱思考、能说、善听、会写。这无疑是语文教育的“原点”,即学科语文目标的基本属性。
于是,我们需要富含人文性的文思精美的教材;符合认知规律的组合和序列;激发学生热爱语文学科之兴趣的手段;落实学生读写实践的主体地位(严防灌输;所谓点拨、引导不等于生拉硬扯地灌输);引导和促进学生扎实经历心灵与文本的对话;在扎实的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学习语文,而不是在讲授和看似热热闹闹、问问答答中“听语文、看语文”。回到这些“语文教学的原点”和规律,还语文以本色,才能真正走出语文教改的创新之路。
异化现象是现代社会的多发病,比如当教育的功利性被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强化为客观上唯一乃至至高目的时,教育本身就在它的发展变化中被异化了,现在我们正深受这种异化之害、之痛、之苦。那么,我们也要时刻警惕学科的异化,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异化。
此外,窦桂梅老师如果少用一些类似几个“××”之类的语言文字包装,表达更朴实确切一些,概念更明晰、准确一些,可能更有助于她的有效经验的总结和传播。因文害义总是为文者须竭力避免的,对于研究教育科学,尤其应当讲究表述的精准性、确定性和唯一性。这是题外话了。
理性地研究和审视窦桂梅关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借鉴值得借鉴的,探讨心存疑问的,丰富和修正值得完善的,暂时搁置不可取的,实验我们自己在实践中产生的新灵感和设想,于是更多的老师就可能成为窦桂梅,甚至超越窦桂梅;而窦桂梅一定也是期盼更多的老师超越她的。
倘有朋友抑或窦桂梅老师本人觉得笔者解读有误,欢迎探讨、指正。学术争鸣总是有益无害的。□
(全文完,点击这里:返回前页)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8-4-19 发布 / 2018-11-30 更新) |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