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语文教育>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两大痼疾(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教 育
历 史
时评杂谈
![]() |
· 韩 军 · |
撰稿:韩 军 来源:惟存教育网 本站编辑转发 |
(点击这里:承上页)
技术化——精神虚无主义
何谓“技术化”?是在另一个极端上以反击“伪圣化”的姿态出现的——就是,无视人的精神存在,无视人文涵养、人文积淀、人文价值之于语文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把语文教育降低为纯粹语言形式的技术操作手段,把深具人文精神内涵的语文教育异化成纯粹语言文字训练。认为语文教育就是语言训练,是与人的精神无涉的形式训练。它走向“精神虚无主义”。
§ 第一种表现:造程式
把强调教师心性涵养、强调教师人文底蕴语文教育,化简为几课型、几步法、几段式的纯粹程式化的操作。
语文教育可以划分成几课型、几步法、几段式,这有利于具体操作、经验推广。但这种划分,只是一种外在表征,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所在。
成功的语文教育,根本依赖于执教者丰富的内在涵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过硬的基本功力。杰出的语文教师正是凭着这些,才深入到言语作品的内蕴、学生的心灵,才把语文课上得出神入化、荡气回肠。假如没有这些东西垫底,那么越玄妙的所谓课型、方法、段式,越不过是“花拳绣腿”、“绣花枕头”。但现实中,一些教师,舍本逐末,醉心于创编自己的几课型、几步法、几段式。语文教育界也过度“炒作”这些东西。以为这就是语文教育的灵丹、语文教育的真谛!
其实,课型、方法、段式的“繁荣”,决非语文教育界的幸事,说透了是一种“学术泡沫”!是学术心态“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典型表现!语文教育中少不得这些东西,但绝不能强化和推崇这些东西。那样,客观上就越把语文教育异化成工匠式的“活计”,就越淡化语文教师的人文涵养,削弱语文教师的人文底蕴。几十年来中国语文教育质量不高、现状堪忧、操练成风,就跟几代语文教师群体上人文底蕴不厚、内在修养单薄,有着最为根本的关联!今天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弃末回本、返朴归真!
§ 第二种表现:练形式
把注重感性内化、注重内蕴的语文教育,潜意识地理解为“纯粹形式”的语法学、修辞学、写作学、阅读学、文章学甚至所谓思维学、信息论、控制论等大量“西学”的堆砌,高举纯理性大旗,抽筋剥骨、狂轰滥炸地进行纯粹语言形式“操练”。
语言表达,就是一种生命舒张。不少人却以为,上语文课,无非就是运用语法学、修辞学、写作学、阅读学、文章学甚至思维学、控制论等形式手段,对课文进行解剖、分析,由语法学、词汇学、修辞学概括总结出课文的造句、用词的特点,由写作学、阅读学、文章学概括总结出课文的章法、结构的特点。让学生纯粹理性地把握。议论文就弄成“立论、驳论—论点、论据、论证—事实论据、理论论据、正面论证、反面论证”模式,记叙文就弄成“记人、记事—顺叙、倒叙、插叙—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模式,等等。以为这就是语文教育。其实一个有着渊博语法学、修辞学、写作学、阅读学、文章学知识的教师,不一定是好的语文教师。
不顾及文章内在神韵,进行形式主义的机械化的所谓阅读训练,进行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一样的分解,由篇至段,由段至层次,由层次至句,由句至成分、至词、至字,分解了再分解,一直分解到词根、字根。不顾及人的精神与情感,进行程式化的“八股”般的写作,字法、词法、句法、段法、章法等等,层层技术化。教学实践中,“技术化”的事例举不胜举。
总之,中国语文教育中的所谓“技术化”倾向,就是,力图把语文教育变成一种程式化的、形式主义的技术工作,力图把语文教师变成一种技术工人;把言语作品,看成为一架架的用零件装配起来的机器;而对待学生们呢?就是把他们训练成技术娴熟的拆卸工匠和装配工匠!
伪圣化和技术化 都是科学主义
“伪圣化”和“技术化”——前者,是用一种集权专横精神统辖所有人(师生)的自由精神、多元精神,是“精神专制主义”;后者,是否认和蔑视人的精神的真实存在,力图从语文教育中剔除人的精神,是
“精神虚无主义”。它们是百年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两个极端。它们都在反对“人(文)的精神”,反对语文教育中自由、蕴藉的人的真实精神。只不过,它们反对的端向不同。一个以“专制”去反对,一个以“虚无”去反对。
百年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中一直有三股思潮,“文以载‘道’”思潮、“文‘道’合一”思潮 和“文以交际”思潮。“文以载‘道’” 和 “文‘道’合一”思潮(道,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它是狭隘的伪圣之“道”),是中国语文教育被异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是产生“伪圣化”的根源。“文以交际”思潮,是中国语文教育被异化为纯粹语言文字训练、题海战术的根源,是产生“技术化”的根源。
起初,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标榜的“技术化”,是以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思想课、反对精神“专制”、反对“伪圣”的姿态而立世的。但,它却是以“精神虚无”反对“精神专制”,最终走向“精神虚无主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人文精神”的真正涵义是什么?相当多的人没有真正理解。不但反对“人文精神”的人不理解,甚至连频繁使用并呼吁“人文精神”的人也并未真正理解。他们大都把“人文精神”当成了思想、政治、情感、人格的代名词。以为在语文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情感、人格的教育。
其实,请大家特别注意,“精神”和“思想”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感性的、灵动的、活跃的,是每个人的生命本质,每个人一定有、也必须有。后者是理性的、板滞的、凝固的,是精神的高级阶段,但决不是每个人的生命本质,不一定每个人都一定有、必须有。
“人文精神”就是真实人的真实精神、自由人的自由精神,是一种平民化倾向的生命精神;它以“人”反对“神”,以“真”反对“伪”,以“俗”反对“圣”。它坚决反对把语文教育异化为“伪圣”的政治、思想、情感、人格等等的教育,更反对把语文教育异化为工具化的“技术”操练。它认为语言就是人的精神、人的生命,不是工具;语文教育(语言、言语教育),就是一种精神教育、一种生命塑造,语文教育本身就是用“语言”构筑人的精神世界、构筑人的生命本身。许多人反对人文精神,就是混淆了精神与思想的基本区别;有的人主张人文精神,也是混淆了二者的区别,试图以思想教育纠偏语言训练。
“伪圣化”和“技术化”,都是科学主义。
什么是科学主义?本质上就是建立一种统一的毫无自由意志的“钢性秩序(套子)”,反对人的真实精神,反对人的精神自由,或者驱逐人的真实精神的存在,或者使人的真实自由精神嵌入一个套子中无从逃逸。例如,以“精神专制”为特征的“伪圣化”,建立了一种“钢性秩序”:使所有人的多元的、个性的精神都定于一,构筑了一个假大空的“伪圣”的套子;以“精神虚无”为特征的“技术化”也建立了一种“钢性秩序”:驱逐出人的一切精神意志,构筑了一个又一个“空洞、虚无”纯技术操作的套子。--这就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又名“唯科学”、“科学绝对论”,它同“科学”、“科学精神”是截然相反的观念,是背道而驰的。
在以上意义上,我们不只在语文教育中“限制科学主义”,而是更进一步“清除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
(全文完,点击这里:返回前页)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2-10 编辑转发 / 2018-11-30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