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几天,一位家长拿着他的孩子的作文本找到了我,他说:“易老师,我儿子这次的作文写得这么差,怎么还能得到‘甲’呢?现在您对他们的要求是不是太低了?”
我接过作文本仔细看了看,
原来,这篇作文的题目是《我喜欢……》,从教材的“习作指导”中举的例子来看,可以写喜 |
欢的活动,喜欢的人,喜欢的动物,喜欢的地方,总之,喜欢什么都行,只要写出“为什么喜欢”就行了。
当作文本交上来的时候,我傻眼了:有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就像回答问题那样写了一句话,比如:“我喜欢打篮球,因为它能锻炼身体,让我长得更高。”,大部分学生也只写了一段话,稍微比前一类学生写得具体一点儿。
在下笔评判之前,我反复斟酌了好久:能怪孩子们吗?从作文题本身来看,好象确实只能这么写,因为学生还没有系统地学过写人、写事、写景、写物的文章,你能苛求他们写具体、写出特点吗?我觉得,对于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顶多只能在语句通顺、围绕中心写几句话上提点要求了。这位家长的孩子写的是喜欢玩赛车,开头写了自己喜欢玩的赛车叫什么名字,然后简单介绍了一下它的外形,接着写了他为什么喜欢玩赛车──因为它速度快,很威风。虽然全文只有短短的一百来字,但语句比较通顺,也能做到围绕主题来写,因此我给了他一个“甲”。
“现在您对他们的要求是不是太低了?”送走了家长,我的脑海里还在反复思考着这句话。其实,教学了近四个单元以后,我感觉最难把握的就是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尤其对把握每次作文的要求方面感到有些为难。
我使用的是鄂教版实验教材。第一单元的作文题目是《暑假里的事》,教材上写着“把暑假里发生的有意思的事写下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想,也许编者是想鼓励刚上三年级的小朋友放开手脚写作,仍然重在培养兴趣。但这样一来,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就不太好办了。有个学生写的是在暑假里“玩火“,这显然是不太好的行为,我给他指出来,他却说:“我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啊,书上不是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吗?”还有些学生写得很简单,只是介绍了事情的大概,我提示他可以再具体地介绍一下精彩的部分,他却理直气壮地说:“书上说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此时,我该怎么指导下去呢?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从表面看似乎很容易写,学生可写的东西好象很多,其实不然。中低年级的学生头脑中的材料是无序的、混沌的,需要教师指导,理出清晰的思路,使之顺畅地表达出自己想说的话。
第三单元的题目是《我去过的地方》,习作提示中写着:“可以写你常去的地方,可以写你去过最远的地方,最美的地方,还可以写你想去的地方”(明显与文题自相矛盾,这是不应有的错误--本站按)。按题目来看,应该是指导学生写一个去过的地方,侧重景物的描写,这样看来,习作提示中所说的“还可以写你想去的地方”就不符合题目要求了。而且提示中没有对习作做出任何要求,也没有对写法做出任何指导,看来学生又可以天马行空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了,这样的写作练习对学生到底有什么益处呢?
从这几个单元的作文题来看,好象这套鄂教版实验教材对三年级学生的作文要求很低,放得很开。但这却让老师们在操作时感到无所适从。过去的作文题目好象要求特别多,一点两点三点,光“审题”都得花不少时间,确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可现在,一下子变得几乎没什么要求,这样的改变可行吗?█
“人教网”原点评:易老师对中年段的作文教学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大家可否结合易老师另一篇文章《孩子的“灵气”哪里去了?》来谈谈:关于作文教学,我们如何在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让他们放开手脚来写之间取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张立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