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教育理论>应学俊:教育科研方法述略 (P.3.) | | 您好!今天是: | |
![]() |
|
教 育
历 史
时评杂谈
![]() |
安 徽 / 应学俊 |
撰稿:应学俊 来源:本站 发布:2004年发布/2014.10.29.更新 |
提 要 |
● 研究什么? |
||
3 测验法 |
8 实验法 |
||
● 有哪些研究方法? |
4 行动研究法 |
● 关于教育叙事 |
|
1 观察法 |
5 经验总结法 |
|
(可点击提纲,选择浏览) |
7、个案(案例)研究法(续前页)
可以说,案例性事件在教学生涯中是层出不穷的,从你每天清晨跨进校门起到傍晚离开学校,都会有一些值得你回味的事例,有的简直挥之不去,萦绕心头,这就说明它具有并非一般的意义了,就完全可以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待它们。而当你把事例转变为案例的过程,当你思考它、进一步厘清它并写下来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研究,便从这里开始了。
写某个“案例研究报告”,其实是思考、研究的末尾,而不是开始。只有确实搞清楚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众多相关信息,基本想清楚了,才可能写明白,才能表达出一个主题。作为案例,可以没有结论——因为它可以是进一步研究、探讨的基础,也可能引出一个正式的研究课题——但是,案例研究报告肯定是应当主题鲜明的——这主题,便是此案例所聚焦的“问题”。
“案例研究报告”的结构(每个完整的案例大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① 主题与背景——每个案例都必须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聚焦的核心问题),从教育教学案例来说,它通常应关系到教育或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除事实的真实和相对准确外,应注意时代性、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不断改革、探索的精神。
② 事件及情境的描述——案例事件的描述应精炼而明确,应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此外,无论主题是多么深刻、故事是多么复杂,也应该尽可能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描述(“精炼”不等于干巴巴而无趣);但这不等于说案例描述可以“合理想象”和杜撰,不能“添油加醋”,它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情境故事,教学事件)、面对的问题;当然,对具体情节做适当叙述上的调整是允许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显了讨论的焦点——但还是必须以“真实性”为前提。
③ 问题讨论——就教学案例而言,可根据研究者的思考,围绕该案例设计一份讨论题清单,可以包括学科知识要点、教学法和情境特点,案例的说明与注意事项。然后提出建议讨论的问题,如学科知识问题、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最优化问题、扩展的其它问题等等。侧重哪一方面,视案例的主题(焦点问题)而定。
④ 诠释与研究——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亦即研究者自己根据案例事实所得出的初步分析和判断。以课堂教学案例而言,可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结论可在这一部分展开。这里的分析,应回归到对课堂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才能展现案例的普遍性价值。
最后,也可以提出几个并未穷尽而有待继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以期研究的深入。
有的案例,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例如横向的差别比较,纵向的改变和进步,各有不同的作用。
具体而言,一份“案例研究报告”应包含以下部分——
1、案例标题:形式多样化,丰富化。比如下面提到的《我的教育故事:情感还是方法?》,就是一个不错的标题。
2、案例正文:包括三大部分,即引言、案例描述、案例反思(实际上包含了上面提到的“背景、主题、细节、结果和评析”等要素)。
提供有关这方面的参考资料,可点击浏览:
⑵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第三届教师基本功大奖赛理论考试模拟练习(出处同上)
⑶ 如何撰写教学案例(佚名)
⑷ 马安邦:如何撰写教学案例(word文档,可下载阅读)
8、实验法
8.1 什么是“实验法”?通俗地说,这是一种先想后做的研究方法(相对来说)
——“想”:从已有的理论和经验出发,形成某种教育思想和理论构想,即“假说”(亦可称“假设",即架设这样的理论是正确的、可行的)——什么叫“假说”? 所谓“假说”,就是根据事实材料和一定的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因果性和规律性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做出一个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假说”的形成是一个理论构思过程,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发现问题——初步假设——形成假说。(举例)
——“做”:就是将形成的“假说”在积极主动而有计划、有控制的教育实验中加以验证。通过对实验对象变化、发展状况的观察,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效的验证和完善假说(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是对“假说”的正面佐证,或在肯定基础上发现须修正、完善之处;也可以是根据实验结果和可靠分析,证明这种“假说”的错误和不能成立。这两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8.2 实验法的特征:“验证假说”和“控制条件”是一切实验方法所具备的共性。
但教育实验还有伦理原则、有限控制、控制下的形成性(其过程是很有价值的)等特征。
教育实验有几层含义:首先,教育实验必须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教育教学实验必须科学地选择研究对象。再次,教育教学实验也必须控制和操纵实验条件。实验应当具有可重复性,亦即应不仅具有效度而且具有信度(即经过重复实验后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应大致相同)。
8.3 教育实验中的“变量”
① 自变量(又称做实验因子或实验因素)。它由实验者操纵,由实验者自身独立的变化而引起其它变量发生变化。举例如:考察不同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在这里,教材就是实验自变量。再如:构建“‘乐学·会学’式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实验研究过程……(举例);在中国的中小学实施汉英“双语教育”究竟有没有好处?如何实施?这就可以通过“实验法”予以论证。等等。
一个实验因子至少要有两种水平(比如两个组、两个班级等等)才能进行比较(如上所举就必须至少要有两种教材)。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否则,就不能构成实验因子。
② 因变量。因变量是一种假定的结果变量——是对自变量的反应变量,或曰"输出"。它是实验变量作用于实验对象之后所出现的效果变量。实验因变量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测性。
③ 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那些不是某实验所需要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这些统称为该实验研究的无关变量,也称非实验因子或无关因子。例如不同教材的比较实验,教材之外的教师水平、学生原有基础、家教能力、学习时间等一切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都是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
控制无关变量非常重要:为了很好地探索“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确实保证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就必须排除其它“无关变量”的影响,控制无关变量,使实验除了自变量以外的其它条件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实验实验研究具有一定的效度,否则,实验就失败了,也就是说其结果是不可信的。
8.4 实验的操作——严格按实验方案操作实验过程
形成假说、研究制定严谨科学的实验方案是非常关键的。方案包括:理论假说、背景介绍、选择被试、确定对比组、实验方法过程的设计、实验材料和工具的选择、研究无关变量及其控制措施、实验的阶段划分、原始过程性资料积累的方案与分工、成果形式的确定等等—— 按照方案实施实验——形成实验的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性报告——对实验进行评价论证。
这是一个教育实验的基本要求和过程。
※ 关于“教育叙事”
最近在中小学界提倡写“教育叙事”、“我的教育故事”等等——其实这也是一种宽泛的非标准意义的“案例研究”,其写法、思考分析的方法,与“案例研究”基本相近,但更灵活、宽泛一些。我们说一说这个问题,也介绍大家参考几篇文章——。
2004年1月21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华文章:《教育叙事:重建教师思维》。《中国教育报》为这篇文章加了编者按:
目前,写教育论文是每个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的事情,也确实有许多教师在写论文的时候犯了难。教师到底要不要写论文也引起过有褒有贬的争论。本文作者提出的教师做研究要关注发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故事,并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叙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而不是去写那些有时是连自己也不理解的观念性的论文。 这种方式与其说是教育论文,毋宁说是教育记叙文。以此类推,可以提出教学叙事、德育叙事、管理叙事等等,在这些叙述中寻找那些有意义的细节,然后进行反思与分析。这也许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
《中国教育报》曾发表广州市番禺中学星海中学叶少燕的文章《我的教育故事:情感还是方法?》(可点击浏览,参考)。
另:可点击浏览:《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具体介绍“教育叙事”的方法、原则)
教育科研的方法当然不只是上述这些,这里只能是“述略”了。但以上方法是一般教师都可以方便使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它既是一门很复杂的综合性极强的科学,又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心理学、行为学、信息学、系统论、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甚至也涉及政治,比如上世纪毛曾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就引发大量违背规律的弊端,等等);教育是一门存在着诸多问题尚在探索中的科学——所以,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还是应当努力成为“研究型”教育职业者。
以上仅供参考,亦可说是抛砖引玉。□
(全文完。点击这里:返回第1页)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4-12 编辑发布 / 2019-02-28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