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重读历史>反右专辑>章立凡:章乃器在1957年(转载)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
【历史人物】 |
![]() |
作者:章立凡(章乃器先生之子) |
作者:章立凡 来源:维普资讯/浴火凤凰网 本站编辑转载 |
【本站按】章乃器(1897-1977),浙江青田人,政治活动家、经济学家和收藏家,救国会“七君子”之一,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特立独行的爱国民主先驱。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国资信业第一人。章乃器将收藏的1192件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名留故宫博物院景仁宫内的“景仁榜”。 1949年以前,章乃器积极投身实业和爱国民主运动,捍卫民族工业,反蒋抗日,在“七君子事件”中曾遭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1948年,章乃器接到毛泽东的来电,邀请他到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筹备会议。于是偕同施复亮等秘密乘海轮转赴东北解放区。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章乃器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兼国家编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财政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委兼财政组长、粮食部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付主委,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付主委等职,并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7年响应毛泽东号召,“帮助党整风”,因言获罪,被打成右派,文革中再遭劫难,沉寂20年……1977年章乃器戴着“右派”帽子离开人世,时年81岁。1980年章乃器的“右派”终获“改正”,1982年5月1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为章乃器举行骨灰移放仪式,将骨灰移入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室。(点击这里:看更多介绍) 令毛泽东始料未及且吊诡的是,当年的“右派言论”,大多成了中共《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基本立场和“改革开放”的大体内容,而且成为几乎全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与发展的大致走向。——如此“右派言论”成了历史的先声!呜呼,中国,历史开了一个多大的饱含血泪的玩笑! |
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1957年那场政治风暴的前前后后,父亲始终是一位不断引起争议的人物。有的人激赏他那种刚正不阿的性格,誉之为“中国骨头最硬的知识分子”;而在另一种场合中,他又被金口玉言地赐予“带着花岗岩头脑去见上帝的人”之类的“活谥”。成为这样一位集毁誉于一身的人物,或许是他在历史上的幸运,但同时也是他在现实中的悲剧。
自1979年起,我不断地为父亲的平反问题提出申诉,民建,工商联(父亲是其创始人)的胡厥文、胡子昂老先生均主张平反,但有两位当年整过他的同事却联名致函中共中央,反对平反。
1980年4月间,有消息说,在27位当年被划右派的知名人士中,父亲在不予改正之列。
我手持当年印发的《关于右派分子章乃器的材料》,到胡耀邦同志处上访,请求对这些言论重新甄别评估;又分别给邓小平、陈云同志上书。同年6月传达的中共中央60号文件,父亲的名字被列在改正的22人之首。
一
现在回想起来,父亲在1957年当上“右派头子”殆非偶然,他的命运早就由他的性格决定了。请看邹韬奋先生在“七君子之狱”时对他性格的描述——
乃器的性格是偏于刚强的方面,但却不是无理的执树;他和朋友讨论问题,每喜作激烈的争辩,只要你辩得过他,他也肯容纳你的意见,否则他始终不肯让步。有些朋友觉得他在争辩的时候有时未免过于严厉些,但是知道他的性格的人,便知道他心里是很纯洁的,是很热烈的,一点没有什么恶意。
另一位老友许汉三也有类似的记述——
我和他交往几十年,看到他办事情,总是要实事求是,在参与会议或商量事情时,或赞成或反对,总是态度明朗不作模棱两可之词。遇到情况特殊,势炎逼人,不能反对的时候,他宁肯沉默不语,也不作违心之论,以表苟同。
可惜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或接受父亲的性格。
他一生经商、治学、从政,始终未脱书生本色。解放后担任了一些重要职务,但清高孤傲的脾气没改多少。对于某些圆滑世故、阿谀逢迎的政客作风,他往往因不以为然而有所讥讽。父亲对工作一贯勇于负责,不避嫌隙。他能力强而又比较自负,有时在国务院的会议上,他为一些工作上的问题舌战群儒,力持已见,虽然周总理一般总是尊重他的意见,但也难免招致其他同事的不满。
许汉三曾回忆说: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有些党外人士心存客气,或有所畏惧,对执政党的政策或对普通党员有意见,甚至发现错误,多数唯唯称是。而章乃器遇到这种情况,则不仅与其争论,而且还进行斗争。我怕他受到打击,多次劝他不要这样做,他总是反过来批评我,说我的意见实际上是‘明哲保身’的个人主义和作客思想。他多次在公开讲话或私人谈话中,劝人不要有作客思想,要把国家一切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不辞劳怨,全力以赴。”
父亲除担任国家的粮食部长外,还担任民主建国会及全国工商联的副主任委员。他的这两项职务经常会涉及到一些有关民族资产阶级的理论、政策问题。早在1957年反右以前,他就在两个问题上与一些同事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第一个是关于“民建”的性质问题:
在当时的一些外事活动场合,如接待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民建是以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面目出现的。在1955年5月民建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父亲作工作报告时,按照自己的理解插了几句话,大意是说:在国际友人面前,可以说民建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但同时要说明,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一个政党。如果外宾们说:那你们的党可以说是“红色资产阶级政党”了,我认为可以欣然承认。他的这番话引起了一场争论,许多人不同意“红色资产阶级政党”的提法。到了后来,这一提法被截去了“政党”两字,成为他美化资产阶级的一大罪状。
父亲在辩论中引用了列宁和刘少奇关于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进步作用的论述,以及刘少奇“红色资本家”的提法作为佐证。他还谈到:“有一次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曾指着我说,‘我很同意你的红色资产阶级的说法,难道我们还允许白色资产阶级存在?’我提的是‘红色资产阶级政党’,既然可以说‘红色资产阶级’,有什么不可以说‘红色资产阶级政党’?”
到了1957年反右时,毛泽东改变了说法,他在10月13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说:“右派中间那些不愿意变的,大概章乃器算一个。你要他变成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就不干,他说他早就变好了,是‘红色资产阶级’。自报公议嘛,你自报可以,大家还要公议。我们说,你还不行,你章乃器是白色资产阶级。”此乃后话。
第二个争论的问题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问题:
民主革命时期的提法是既有革命的一面,也有软弱、妥协的一面;建国初期的提法是既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1956年国家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在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种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转换,当然也需要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作出新的估价,但当时的理论界尚未作出应有的回应。
父亲一直抱着消灭阶级的社会理想。早在1949年9月的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就号召民族工商业家:要准备在将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摆脱资本主义衰老时期的苦恼和罪恶”;“在目前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积累自己的资本,而同时准备在将来条件成熟的一天消灭自己的阶级……当消灭自己阶级的时候,每个人会更愉快的生活着,事业会更光荣的为人民服务。”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公开提出消灭自己阶级的主张,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出于响应毛泽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号召的良好愿望,父亲在一些内部场合,对新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问题有所探讨,他提出:“八大”政治报告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这句话“能不能解释为,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两面性也已经基本上消灭了。如果可以这样解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两面性已经基本上消灭了,留下来的只是残余或者尾巴罢了。”“既然政治经济上的消极面已是残余,而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地是思想作风还有消极的一面,那么,与其笼统地提两面性,还不如在大力鼓舞生产积极性的前提下,具体的指出必须改造的哪些资本主义的思想作风。”出人意料的是,他这些在内部探讨的意见却被搬到一些会议上进行公开批判,并被贴上“否认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的标签。于是父亲不得不与批判者展开一场新的辩论 。这场辩论一直持续到1957年。
在私营经济大量出现、并在国民经济中重新占有一席之地的今天,回顾这两场辩论,确实令人有不胜今昔之感。而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父亲的悲剧角色似乎已是命中注定。尽管如此,父亲仍保持他直言不讳的风骨,在1956年7月和10月的统战工作座谈会上,他对党派关系、阶级关系、党与非党关系等问题上也提了不少尖锐的意见,批评了人为制造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简单化、统战工作庸俗化等倾向。
毛泽东当时已对他这位老朋友很有看法,他在1957年1月27日的一次党内会议上说:“至于梁漱溟、彭一湖、章乃器那一类人,他们有屁就让他们放,放出来有利,让大家闻一闻,是香的还是臭的,经过讨论,争取多数,使他们孤立起来。他们要闹,就让他们闹够,多行不义必自毙。他们讲的话越错越好,犯的错误越大越好,这样他们就越孤立,就越能从反面教育人民。我们对待民主人士,要又团结又斗争,分别情况,有一些要主动采取措施,有一些要让他们暴露,后发制人,不要先发制人。”
(未完,点击这里:接下页)
点击右图返回: 1957年《人民日报》上的 “整风-反右”历史记录 |
![]() |
【延伸阅读】
|
![]() |
(2003年7月11日编辑转载 / 2018-12-03 更新) |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