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重读历史>历史钩沉>庐山会议互相骂娘:毛泽东与彭德怀的六大误会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
|
·历史档案· |
庐山会议互相骂娘:毛泽东与彭德怀的六大误会 |
作者:摘自《党史文苑》2003·1-2 来源:China.com等 本站编辑转发 |
在长达30年的岁月中,毛泽东与彭德怀怀一直是帅与将的关系,两人之间的合作是主流。毛对彭的倚重程度也是众所周知的。然而由于革命斗争的曲折复杂,个人的主见以及性格上的差异,毛泽东在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对彭德怀产生过一些嫌隙和误会。事隔四十多年,冷静地回顾当年这段是非恩怨,客观地说,毛泽东在有些方面,确实误解以至冤枉了彭德怀。
一. 误杀袁文才、王佐
由一代绿林好汉成长为红军将领的袁文才、王佐,于1930年2月23 日被湘赣边界特委以策划“军事阴谋”的罪名错杀。
导致这一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共“六大”决议案“左”倾盲动思想的作祟,也与边界特委和袁王在党内权力之争、个人恩怨等问题上的冲突有关。当时,袁王部队有近 800 人枪,战斗力与红五军不相上下。鉴于此,边界特委深知不借助其他军事力量是无法应对袁王队伍的。因此,特委书记朱昌偕与常委王怀,连夜骑马赶到红五军驻地,把酣睡中的彭德怀叫醒,焦急地讲到:袁文才勾结反动民团,背叛革命,边界党有一网打尽的危险,必须抢先动手诛除袁王,请求红五军出手协助。
彭德怀听后甚为吃惊,陈述了袁王不致于叛变革命的理由。朱、王以种种“事实”加以佐证,言辞恳切,后竟泣声陈词。这时,彭德怀不能不考虑了,因为按党内的隶属关系,红五军应受边界特委节制,于是未加深思,同意派第四、五纵队随朱、王出发。与此同时,边界特委伪造了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给袁文才的信,将袁王及其部属骗来,诱捕杀害。
远在赣南的毛泽东听说袁王被杀,感到十分震惊,井冈山是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袁文才、王佐对这块红色区域的营建,有着不可抹杀的功劳。毛泽东自然联系到了彭德怀,认为如果没有红五军的介入,边界特委是想杀而杀不了袁王的。彭德怀不但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制止这场错误行动,反而派兵参与,太不应该。因此,毛泽东把袁王被杀的主要责任记在彭德怀身上,觉得彭坏了革命的大事。
客观地讲,彭德怀对袁王的被杀,只能负重要的参与责任。整个事件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边界特委这些人与袁王已经矛盾日深,到了必欲除之而后快的程度,即使红五军不出兵参与,他们也要另想办法的。问题是向来行事果断的彭德怀,出于“挽救危局”的本意,一时考虑不深,卷入其中,引起严得后果,这是他始料不及的。
【本站评】仅从这段叙述来看,毛起码违背了自己说过的,凡事做结论应当是在认真“调查研究”以后。对诛杀袁、王的罪魁祸首、始作俑者之“边界特委”未见批判、处罚,却简单地嫉恨历来衷心耿耿的彭,如此“误解”,“英明”何在?
而所谓“党内权力之争、个人恩怨”,则让我们想到党史中更多此类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究竟说明什么?……不仅在高层,即便大别山根据地,也曾发生过如此“斗争”,动辄假以“革命”之名,美其名曰“大肃反”(点击:相关视频)。
二. 攻 打 赣 州
1932年春,红三军团、红一军团等部队,在赣南地方武装的配合下,自2月上旬起向赣州城发起围攻。经过 40 天的苦战,4 次爆破强攻,均不能得手。最终援敌罗卓英师开入城中,守敌深夜从两处坑道出击,袭占了红军部分阵地。红军不得不退出战斗,撤到赣县的江口休整。
攻打赣州,实际上是贯彻王明“左”倾路线夺取中心城市,实现一省至数省首先胜利的军事冒险主义的结果,也是已经搬到赣南苏区的临时中央着手于阵地战、堡垒战、街巷战的一次演习。
以毛泽东历来的战略观点和用兵韬略,对攻打赣州当然是持反对意见的。但在有关会议上,多数与会者表示坚决执行临时中央的指示,主张打赣州。
临时中央否定毛泽东的意见,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即开始排挤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对红军的正确领导。而在事实上,从赣州会议起,毛泽东就开始大权旁落了。既然毛泽东反对打赣州,而结果打了亦是以红军的失利告终,他就有责怪的理由了。毛泽东明白赣州的久攻不克,主要责任在于临时中央,但对执行命令担任攻赣前敌总指挥的彭德怀,依然有“王明进攻路线急先锋”之嫌。
作为中革军委任命的攻打赣州的总指挥,彭德怀必须执行命令,竭尽全力地指挥作战。在攻城战斗的战术指挥上,彭德怀固然有一定的缺陷和错误,但这与思想上甘愿充当“左”倾冒险主义的“急先锋”,是有本质区别的,而并非后来对他所定论的“自动跳出来指挥打赣州”。
【本站评】如此不分主次因果,对“临时中央”的权力与权威暂时无可奈何,便对“执行命令”的彭德怀兴挞伐,“英明”何在?
三. 会理会议前: 林彪的那封信“彭德怀取代毛泽东”
遵义会议过后,红军依然面临十分严峻的军事局势。为摆脱强已八倍之敌军的围追堵截,已经接替“三人团”行使军事指挥权的毛泽东,竭尽平生智慧,调度红军“四渡赤水”,终于跳出十几万敌军的重重包围。
然而,不是所有的红军指挥员都能理解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的良苦用意以及战略意义的,有的红军指挥员抱怨这几乎令人眼花缭乱的跳跃式战略,给部队的精力造成了极大的损耗。第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就怀有强烈的埋怨情绪,他接通了红三军团的电话,对彭德怀说道:“这样的指挥真叫人担忧,再这样下去是要垮台的呀。还是你出来指挥,我们服从你。”
彭德怀没有把林彪的话当真,只当成是怨怒情绪言下的戏言,便在电话里回道:“你别乱扯消淡。”林彪放下电话后,兀自生了很久的闷气。他找来纸墨,提笔给中央军委写了封信,信的大意是要求把战场指挥权交给彭德怀,部队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意识到事情到了非同小可的地步,决计召开会议公开讨论此事。1935 年5 月12日,在会理城郊一个叫铁厂的小村庄,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
毛泽东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端出了林彪的信,然后就自已的得意之作“四渡赤水”,作了酣畅淋漓的战略阐述,最后把批评之矢射在林彪的身上。
其实,毛泽东的斥责之言还有另外一层意思;这封信不是你林彪能想到要写的,你只不过“是个娃娃”,还不是彭德怀在背后捣鼓你。 坐在会场上的彭德怀,哪能想到毛泽东有这样的想法呢?
当时风波虽然过去,然而毛泽东对这件事一直记在心,其后依然四次提及。而一直自恃“心中无鬼”的彭德怀却一点也没有介意。直到1959 年在庐山会议上,当毛泽东重提此事时,彭德怀才提出了申辩,让林彪证明了自已的清白。
【本站注评】1959 年庐山会议上,当毛重提这封信时,彭才感到不申辩不行了。他盯着林彪发问:“林彪同志,请你把话说清,你写的这封信,与我有没有关系?”林也是条汉子:“这封信与你无关,当时你不知道。”到这时,毛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似乎为时已晚,因为所谓彭德怀原名“彭得(德)华”的“得华”之谶,大概也就是从这封信开始,牢牢地印入了毛的脑袋中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我们再次看到毛的小肚鸡肠和“城府”之深,毫无宽阔胸怀。何言“英明”?
(未完,点击这里:接下页)
【相关链接】
2、 彭德怀:我为什么写信给毛主席(节选彭德怀笔记本上所写文字)
3、“文革”中,人民日报1967年8月16日公布《关于彭德怀为首的反党集团的决议》
4、 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965.11.30.)
毛泽东在肯定姚文元文章的同时指出:“《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 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毛对彭德怀的“误会”竟然延续至“文革”!毛历来说,看一个人要看他的全部历史和全部过程——而此时的毛看彭德怀,除了那些“误会”产生的深恐彭对自己权力、地位威胁的多疑与恐惧,已全然忘记了自己曾写给彭德怀的赞美诗篇,忘记了彭德怀领军的朝鲜战争,大约如今已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对同僚、战友、干将、功臣如此多疑,如此算计,我们不知毛还有没有一点儿“自信”?
![]() |
||
(本站 2006-02 编辑转发 / 2017-04-07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