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本站评论>【转】胡范铸教授:“玉碎精神”与“智识义和团思维”——向李晓教授请教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输入关键词,精准搜索本站 | |
“玉碎精神”与“智识义和团思维”—— 向李晓教授请教·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上海市语文学会会长/胡范铸 · |
作者:胡范铸 来源:2018年7月4日 搜狐/教育 本站编辑转发(本页浏览: 人次) |
【核心提示】本文作者胡范铸教授,是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CSSCI期刊)主编;复旦大学《当代修辞学》(语言学核心期刊、CSSCI期刊)副主编;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 近日,吉林大学李晓教授的演讲风靡网络,被称为“今年最犀利的演讲”。华东师范大学胡范铸教授专门发文对该演讲进行了回应,称李晓教授的观点很容易走向“玉碎精神”而抵制美国的一切,这是未脱“智识义和团”的思维…… 这里全文照转,来源于搜狐教育。某些粗体等突出显示为本站所加。标题亦为本站所拟,原文未见标题。 |
近日,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院院长李晓教授在2018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风靡网络,转发者纷纷冠以“这是今年最犀利的演讲,也是对中美贸易战较系统、透彻的解读。字里行间,展现的是学者敢于说真话的风骨、是运用理性和良知思考的美。”
拜读全文后,我们以为,这的确与报刊满篇空话、大话、假话的论述明显不同,力批“智识义和团”行为,体现了一个学者的知识与思考。但是,我们仍然不能不遗憾地看到,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谨陈于后,以向李晓教授请教。
原文谈了三点,我们也据此谈三点:
问题一:中美贸易战对我们意味着什么,真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关头”?
在论述中,李晓教授不但始终沿用了“贸易战”的术语,而且还有意无意地使用了“这是美国对中国做出最具羞辱性的行为”,强调“现在,美国对中国的恐惧与敌视达到了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并提出“大家合唱的国歌里有一句话:“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现在,我不敢说是最危险的时候,但可以说,中华民族到了新的危险的时候。”
本人以为,这一论述是有问题的。既然是“战争”,既然是“最羞辱的行为”,既然“美国对中国的恐惧与敌视达到了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既然引用国歌说“中华民族到了新的危险的时候”,按照作者的论断,很容易“坚定地走向民粹主义的反美道路甚至以一种“玉碎精神”抵制美国的一切”,而这又正是作者所反对的“智识义和团”行为。【本站注:意指李晓教授的观点与其演讲主旨自相矛盾。此外,本站认为:其实中国或曰中共对美国,除了在中美关系解冻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难道不也是几乎一直“敌视与恐惧”长期存在吗?几十年来,国人不都是被教导“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吗?在那部所谓《苏共亡党亡国20年祭》的电视政论片中,难道不一直充满着对美国的“敌视和恐惧”吗?照李晓教授的逻辑,美国是不是也到了“危险的时候”了呢?】
语言既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又可能误导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本站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或曰外显形式,故语言的问题实际是思维的问题。】所谓“贸易战”最初只是一个比喻,任何比喻都是跛脚的。战争是一种绝对的敌对行为,最初是一种消灭对方的行为。而所谓“贸易战”却并非如此,李晓教授指出,同样是“贸易战”,美欧之间与美中之间其实远不相同,这点我们非常同意。不过,把中美目前的冲突有意无意地用“羞辱性”“敌视”“最危险”的词语来“情感化”,却是相当危险的,不但可能滑向民粹主义,更可能误导我们的政策设计。
与其说“中美贸易战标志了中华民族的‘危险时刻’”,还不如说“中美贸易战标志了中华民族的‘危机’”。所谓“危机”,意味着一种巨大的、空前的不确定性,这一不确定可能带来“危害”,也可能带来“机遇”。
当然,这里所谓的“机遇”,绝非那种“中国或成最大赢家”的“政治妄想”,而是意味着重新审视自我道路,以获得清醒认识与对策的可能性。
问题二,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只是“盲目自大,忽视美国研究”?
就中美“贸易战”,李晓教授提出“两点教训”:一是盲目自大的情绪,二是迄今为止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并提出“值得深思三个问题:一是中国忽视对美国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二是忽视对美国经济结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国内政治结构变化的研究,三是忽视对美国控制世界的手段也就是霸权方式、机制等问题的研究。这些意见都不无道理,不过,是否核心问题?
我们不妨依据演讲提供的材料,提出几个问题:
第一,何以几十年来,现在第一次“美国对中国的恐惧与敌视达到了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甚至连美国“美中关系委员会”这一促进美中友好关系的团体都“躲瘟神”一样回避中国人?为什么过去不是这样?只是因为我们从未世界第二;“老大遏制老二”?可是,即使日本当年名列第二,也没有遭遇如此境地啊?就我们自己来说,只是“盲目自大”的问题?
第二,为何同样是美国贸易战的受害者,欧盟、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同美国并无二致,立场完全一致”,我们为什么不可能成为“同一战壕的战友”?是他们的问题,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还是他们和我们都有问题,是什么问题?
第三,为何现在出现了“全球化分裂”,“分裂”的本质是什么?只是一种利益分配模式的改变?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如何从别人的行动中“明”自己的“得失”?
我们以为,中美贸易战暴露出的核心问题之一,首先不是“对于美国的研究不够”,而是我们的自我认识的缺乏到惊人的地步。整个思想界几乎停止了思想,学术系统高度行政化,学术“课题”成为证明长官意志的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问题发现、方法设计的过程。
中美贸易战暴露出的核心问题之二,是我们的信息的自我封闭的可笑。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某“墙”高筑,意味着我们在“贸易战”“科技战”之前已经被自我捆绑起来。
中美贸易战暴露出的核心问题之三,是我们的终极价值的宣示没有获得全球的认同。尽管党的19大明确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可是,国际社会看到的具体行动却更多的是“犯我中华,虽远必诛”的喧嚣和对于人类“共同价值”的怀疑。我们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否需要“共同价值”,以什么为“共同价值”,中国将怎样与世界达成“共同价值”等等一系列问题,都缺乏应有的思考、宣示和行动。
问题三,就个人而言,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智识义和团”的产生何以避免?
毕业典礼总要对于学生说几句希望,李晓教授的建议是:“养成并保持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选择的能力、审美能力、战胜困难的能力,做一个具有使命感的人”。
这些话语并没有特别之处,也没有特别的问题。只是,我们要说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国际教育应该培养“知识的终身学习者、社会生活的独立思考者、国际事务的参与者”,这是否能够提醒我们的教育,如何在全球文明的发展和人类共同利益中认识国家、民族、地区和个人的行动,而不是不断生产“智识的义和团”。那不但可能毁了其个人,也可能毁了我们国家,还可能威胁人类的共同生活。
总而言之,站在新的历史时刻,我们需要的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不断开放;而不是“敌对”和“自我封闭”。
不管什么“战”,能够打败中国的只可能是中国自己。 ■
〖前一页〗 1〖后一页〗
【相关链接】
![]() |
||
(本站 2018-07-07 转发 / 2019-11-11 更新) |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