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陋室文化>应天常教授专栏>应天常教授《节目主持人通论》出版简讯与简介 | | 您好!今天是: | |
![]() |
本站其它链接
![]() |
|
应天常教授《节目主持人通论》出版简讯与简介 |
撰稿:本站编辑 信息源:应天常著《节目主持人通论》 本站编辑转发 |
曾任职广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现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的应天常教授力作《节目主持人通论》2007 年3月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已有十多所高等院校将此书列为相关专业教科书。
该书为“节目主持艺术书系”之一。
这套“节目主持艺术书系”的主编为赵忠祥、白谦诚;执行主编为胡妙德、应天常。编委(以姓氏笔画为序)为王汝峰、白谦诚、壮春雨、应天常、赵忠祥、胡妙德、韩 泽、敬一丹、傅成励。全书共分十三章,另有参考文献、附录、后记。本册为应天常教授著。
![]() |
应天常教授 |
该书扉页这样介绍作者——
应天常,江苏镇江人,全国汉语口语研究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节目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历届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专家评委。曾任教广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用学、媒介文化、节目主持人理论。著述颇丰,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出版《节目主持艺术论》、《节目主持语用学》、《CCTV主持人艺术风采》、《媒介文化简论》、《演讲理论与实践》等9部专著。任教育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通用教材《教师口语》副主编。 |
本书封底有简明扼要的“内容提要”:本书以史为纲,梳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的发展轨迹,展示中外著名节目主持人创造性开拓与实践,评述其成功经验与时代局限,在此基础上,从传播学、社会学、美学、语言学等多角度阐述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属性、角色冲突、角色行为特征;主持人的基本素质、能力结构、文化品格、专业精神;主持人的形象塑造和主持状态,并侧重阐述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方式、修辞策略、语用智慧,揭示节目主持人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本书在充分肯定我国26 年来主持人理论与实践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对几个争议性论题提出了新颖的见解,匡正了某些错误观点,并对新世纪以来出现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风格创新和时代转型等问题进行了全新视角的剖析。
《节目主持人通论》的《后记》记述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和该书写作的由来,介绍了该书理论建构的框架等,读来颇有意味,现全文照录如下——
1990 年,我应约一家杂志撰写“CCTV 主持人艺术风采”系列评论,全年12 篇,评12 位央视主持人,每篇5000 字,央视很配合,送来许多被评者照片。后来杂志发行量猛增百万,编辑主任来电话说“谢谢啦,咱们杂志百万雄师过大江啦……”那虽是奉命文章,溢美多多,也算是初期中国主持人佼佼者的群像画廊。后来出了书,播音学泰斗张颂教授欣然作序,以壮行色。但是我总觉得出卖美文贴补家用不足挂齿。那本书没有再版了。
研究中国主持人,必须有理论勇气解剖“麻雀”,于是我选择倪萍作文化超越研究,在核心刊物《现代传播》发表了《论倪萍》、《再论倪萍》。洋洋洒洒数万字,对活生生的名人就这么“论”下去,把人惹恼了。倪萍径直到《现代传播》编辑部“讨说法”。于是,在梅地亚饭店开了倪萍“研讨会”,把“说法”登上《现代传播》。老父曾说:“人物臧否,下笔留神”,我把《赵忠祥简论》写完,解剖“麻雀”就此收场。
鉴于理论混乱,我后来集中于几个有争议问题的探讨,集中主持人语言的研究。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了两部著作,《节目主持艺术论》、《节目主持语用学》,均已再版。
——但我发现,我仍需写一本《节目主持人通论》。
写一本与俞虹女士同样书名的书,是与这位头衔繁多的高校同行有什么嫌隙?非也。让“事实说话”吧。连续10年我们用这本书(俞虹的《节目主持人通论》)作为播音主持专业的教材;将它确定为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相关专业指定教材,是我的决定。销量就不说了。也正是多年来用她的书作教材,对这本书比较熟悉。
作为同行应坦诚相见。开会评奖见面,我告诉她那书存在“硬伤”。为了帮助她修改,我在她赠我的《节目主持人通论》上花了一个多月作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并寄回,她在“修订本”后记里提到这件事。遗憾的是,俞虹的书虽多次再版(包括修订),却极少修改,偏颇错误的观点始终保留。我们的学生对这本“教材”颇多微词,指出了许多观点的错误。
举个例子。俞虹在该书“修订本”里仍保留这样的论述:
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应该五官端正,形体匀称; 主持人的风度、气质应该潇洒、高雅; 外貌形象是一个节目主持人的重要条件,它包括五官端正、形体匀称、肤色健康等诸多因素。主持人的外貌形象应该是漂亮大方、英俊潇洒…… (有的人)鄙视所谓“奶油小生”,其实细腻柔和、优雅轻捷亦是一种美,不可一概贬之为“奶油小生”。时尚难免偏颇,理论应建立在客观公正分析基础上。 主持人的语言,应该是字正腔圆,清晰流畅,音质甜美圆润,浑厚沉稳,同时又有节奏感。① |
学生说:按照这个标准,中央电视台的崔永元、李咏、毕福剑、马东、张越、阿丘、高博……都得下岗了。还有不分播音与主持的区别,照搬播音学理论“字正腔圆,音质甜美圆润,浑厚沉稳,有节奏感”用来“规范”主持人语言……
如果说,1996 年该书初版时我们可以容忍这类“硬伤”,那么现在主持人节目创作、节目主持人实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仍然重复这些陈旧错误的理论观念,就不大负责任了。
其实,最早发现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不足的是我们会长(全国主持人节目研究会)赵忠祥先生。他的评价很委婉,是“寓褒贬于一字一词”的“春秋笔法”——且看赵忠祥为该书写的“跋”,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写书是需要刻苦的,尤其是有关理论的著述。一篇文章尚费时费力,何况是一本《通论》,更何况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成书。且不论她的著作的周详与否,仅就能下一番功夫,就值得尊重。② |
赵忠祥要说的显然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成书”,不能算“下了一番功夫”;“一篇文章尚费时费力,何况是一本《通论》”,因此既然没有费事费力,“周详与否”只有“且不论”了。
即使如此,我仍未想写同样书名的书。促使我写这本书的,是我们这个“节目主持艺术书系”的第二本书的作者俞虹没有兑现承诺,将书“修订”后在别处出版,“书系”后继无书。
2003 年“非典”肆虐之际,全国主持人节目研究会“冒险”邀请二十多所开设“播音主持”专业高校的部分教师在海口(后在北京)开会,讨论“节目主持艺术书系”的编辑工作。武汉大学出版社也派出人员参加了会议。第一本《节目主持技艺教程》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于当年10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多次再版。第二本书,根据海口会议议定,由俞虹修订《节目主持人通论》列入“节目主持艺术书系”。
但是,1996 年俞虹把《节目主持人通论》拿到北京,谦敬登门恭请学会领导指教,于是“一本新书,一个新人”横空出世,但今非昔比,谁赋予它的附加值不会去想了——不知怎么的,我想起那位“献身主持人事业第一人”的白刚先生。于是,一个研究主持人16 年、著述百万字的人决定做一件事情:写一本与“短短几个月成书”同名的书,列入“节目主持艺术书系”。
两年,事情做完了,我觉得轻松、快意。
这本《节目主持人通论》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我舍弃了俞虹书中关于“主持人类型”、“主持人魅力”、“节目构思”、
“主持人写作”、“名主持人谈主持”等占有很大篇幅的篇章,我的论述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既然是“通论”,就要说清它的来龙去脉。美国作为节目主持人的“发源地”,对那里的节目主持人发展过程的研究是绕不过去的;同样,这几十年中国主持人的发展道路也必须研究,就是说,我坚持把节目主持人这个媒介现象放在历史的观照中描述它的发展轨迹,预测发展的趋势。
第二,既然是“通论”就要多学科、多维度地追求“通观”,例如传播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现代美学、语用学、阐释学、现象学、修辞学、交际学、行为科学、思维科学……我这些方面的理论储备是有限的,但四十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尚属勤奋,有些积累,主观上力求从“通观”抵达“通悟”,并在特定的时代语境背景中论述主持人的角色属性、角色行为、角色语言……
第三,“学术始于怀疑”。这本书里,我还注意对26 年来我国主持人理论的梳理,对一些观点进行必要的匡正和质疑。因此,有的章节似乎有点“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论战色彩。
总之,我主观上力求做到白谦诚先生在“节目主持艺术书系”总序里提出的“三性”——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但事实上很难做得很好。为了不误人子弟,我期待有价值的批评。
最后,我要以“节目主持艺术书系”执行主编的身份,感谢武汉大学出版社,他们对“节目主持艺术书系”始终抱着负责任的态度,多次来电催稿,并请我赴武汉面谈。我将尽绵薄之力,使我们的“书系”后继有“书”,为主持人理论建设出一份力量。□
作 者
2006年7月12日 广州白云山下景云居
(注:除作者照片,其它照片为本站所加)
【注释】
① 见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修订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20、121、76页。
② 见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修订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355页。
(本文完。点击浏览:本书目录)
〖前一页〗 1 〖后一页〗
(2007年3月12日编辑发布 / 2016-07-26 更新)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