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育>【教学随笔】发回语言在教学中的“魔力”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课改实践探讨:
点击图片,到本专辑目录: |
![]() |
点击:到“教育理论”栏目… |
· 教学随笔 · |
发挥语言在教学中的“魔力” |
安徽/应学俊 |
执笔:应学俊 来源:《演讲与口才》1998年第1期 本站 2002年11月 编辑发布 |
【本站按】教学过程是离不开信息传递的。尽管现在信息传递的手段、途径已经很多也很先进和迅捷,但教师的教学口语仍然是教师传递信息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和技能。 本文发表于1998年1月《演讲与口才》,以教学实例分析和阐述——恰当的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有着绝对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
仅就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师来说,要想使懵懂的活泼好动一知半解的孩童少年真正想学愿听,不努力发挥教师的口语在教学中的“魔力”,恐怕难以奏效。这种魔力,就是指教师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生动的语言,磁铁般的吸引、诱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教学内容发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进入积极思考、努力探求的学习状态,并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自求得之”,有所收益。
本文拟从语言设计的三个具体方法上谈一谈教师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魔力"的问题,的确只是挂一漏万,以期抛砖引玉而已。
1、乍听意料之外,细想情理之中
教师的启发性谈话,其内容如果出乎学生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便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激励和刺激,引起兴趣,进入思考。
如:一位教师在《一张珍贵的照片》这一课的教学快要结束时,突然说了如下一段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篇课文的题目在几年前的课本上不是现在所用的题目。那时这篇课文的题目叫——《小桂花》。(老师略顿)。后来,是一个小学生在上课时发现,这篇课文以《小桂花》为题不恰当,便大胆地提了出来。在老师的支持和肯定下,这位同学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写了封信。课本编者觉得这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就按这位同学的意见,把这篇课文的题目改成了《一张珍贵的照片》。——嗯,我发现有的同学瞪着惊奇的大眼睛,有些同学目光里流露出敬佩和赞叹!那么,同学们现在想一想:课题这样改,好吗?那个同学当时改课题的理由究竟是什么?同学们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意料之外的问题,但又一定在情理之中(而且是同学们可以研究出答案来的问题),这是同学们思维被激发起来、活跃起来的原因。同学们在争相讨论、发言的过程中,他们对课文的中心理解更确切更巩固了,对文章与题目的关系更明了了;而且受到了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盲从的科学精神潜移默化的熏陶。
熟悉小学语文教材的朋友,对这篇文章在教材中曾有过上述两个不同的题目应该是熟悉的,而确实也是一位特级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提出的质疑,然后写信给人教社,教材编者觉得同学们言之有理,后来才把文章题目改了。但是其他老师把这一事实用于后来的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题目与文章及主题的关系,这就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让学生对老师所言乍听出乎意料,细想又在情理之中,这是语言启发的好方法。
2、“请将不如激将”
当学生思维受阻或出现惰性、满足已有结论而不能深入探究时,有时正面引导不如反面“激将”,以激活学生思维,即所谓“请将不如激将”。
如:一位老师指导六年级学生用“……至于……”一词造句。这个词语的造句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刚开始还是有一些难度的。老师和同学讨论清楚词义、用法以后,学生仍造不出句子。课堂上出现了颇为尴尬的局面。这时,老师一反常态,故意略带善意嘲讽的微笑,说:“咦,同学们今天怎么了?这样一个简单的词,一个使用率很高的词,怎么会造不出句子来?好,下面老师带个头,我能一口气造出10个不同的句子来,你们信吗?”学生们来精神了,纷纷说:“老师,您造!你造!”
老师意味深长地笑着说:“好,不过我有个条件,我造完10个句子后,你们再造句时可不能写我造过的句子哦……”
有些学生开始有些担心地面面相觑了,有些学生还是不太相信老师能一口气造出10个内容不同的句子来,仍然大着胆子说:“行,老师,您造句,我们听着,给你数!”学生有些不相信呢!
老师沉着地微笑着,故意咳嗽一声说:“好,我开始造了,第一句……”老师故意咳嗽一声:“我用‘至于”一口气造出十个句子是没有问题的,至于能不能造得更多嘛,现在还不敢说哦。”学生表现出大有兴趣,似乎不大相信。
——老师每造完一句,故意停顿几秒钟,教室里静极了,课堂气氛紧张而热烈,学生们开始小声赞叹、点头。当老师说完第五个句子时,有同学沉不住气了,大声说:“老师,您别造了,不能再造了!要不我们就没句子可造了!”
老师故意笑着说:“是吗?哦,那……我就不再继续造了,你们会用这个词造句了吗?”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会!”
于是,全班同学兴致勃勃地开始造句。竟然还有学生举手问:“老师,我也用‘至于’造三个不同的句子行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看来“请将不如激将”,范例启发还是破有效的。
此例,从教学方法来说,可属发散思维的范例启发;而从教学语言的运用来说,却是对学生心理规律的成功运用,激发了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兴奋和自尊,可谓把学生引上“绝路”——“置之‘死地’而后生”。此谓“激将”。
3、讲故事具有屡试不爽的魔力
讲故事对孩子们乃至对成人都会有屡试不爽的魔力——即使是一片混乱的课堂,只要老师说讲故事,孩子们也会随之迅速地安定下来,瞪大眼睛急切地等待着。因此,教师在讲解抽象难点时,在想提高学生对学习某内容的兴趣、重视程度 或强化动机时,别忘了把“故事”放进我们设计教学语言的方案考虑范围 ,即使是一两分钟的小“故事”;当然,应当尽量使“故事”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这是叶圣陶先生的著名观点。一位老师在一次作文评改课教学时,发现学生对自己修改自己习作的重要性总是不甚了然。这位老师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以生动的语言讲了一个小故事,大意是:莫泊桑师从福楼拜学写小说,福楼拜要莫泊桑巴同一篇小说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要求修改了20来遍,此后莫泊桑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居然大有长进……学生先是感到吃惊,没想到学写小说竟然是这样的;接着学习情绪明显高涨起来,练习修改自己习作的积极性大大高涨,课堂也活跃了。
〖上一页〗 1〖下一页〗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2-05-14 编辑发布 / 2016-09-08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