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语文教育>语文课改:价值取向的新定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P.3.)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 |
|
《小学语文教学新论》与《课堂教学实例分析》是安徽省教育厅和芜湖市教科所组织编写的一套教师培训用书(2001年出版),是服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成果,综合了参与编写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观点新锐、客观、科学性强,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这里发布的是其中本站斑竹执笔撰写的部分,与同仁交流。 |
教 育
点击:到“语文教育”栏目…
《小学语文教学新论》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节选) |
价值取向的新定位 |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安徽·应学俊 |
撰稿: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辑发布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二、在教学方式、方法、手段方面价值取向的创新性
正如本章第二节中所探讨的,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必然带来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如果说在教学方面本来就是教必有法但又教无定法的话,那么现在,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更是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天。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别人(包括国外的)的方法,我们更可以自己创新教法。但是,究竟什么样的方法是好的,是有价值的,这就必须建立我们在教学方法上的价值观,确定我们的价值取向,这样我们才可以有效而不盲目地做到采集百花而酿一家之蜜,我们才可以走出自己的教学创新之路。正如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的:“仿我者死,创我者生”。
教学方式、方法固然要适应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方法,但它并不是完全被动地适应学生,而是要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否则就失去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应有的角色定位,失去了教师在教学实施上的主动性。所以,教师还是要主动的思考、设计教学方式和方法。我们在选择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时,仍然应当把握以上所阐述的价值取向创新性的内涵,那就是“时代性、独创性、新颖性、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针对性”。我们来分析以下一线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价值取向——
① 小学语文“小伙伴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以自愿为基础,教师指导及与学生协商调整为辅,使4人学习小组内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并设组长一人;根据学习小组人员组织情况重新安排学生座位。
合作学习方式方法的培训:全班学生参加培训,建立自主、主动学习的观念,基本了解合作学习的方法,布置并鼓励学生开展小组竞赛,讨论竞赛评比的办法;再对组长进行单独培训,着重指导具体组织同学学习的方法,强调对后进生应有的正确看法和态度;鼓励学生把合作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分析与评价:这一学习组织形式建立和建立的方法,具有创新性价值。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设想与实施,体现了一系列教学的新理念。它有助于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研究、学会共处的基本素质,体现了时代性;它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创设了口语交际的环境;小组讨论式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观摩中并不少见,但上述的这一组织形式更强调了组织性、指导性,并且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其组织的建立与系列培训的构思、实施具有独创性、新颖性。这便是它的创新价值所在。
② 探索具有创新价值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探索教学模式或课堂教学模式是近年来比较活跃的教学改革现象。“教学模式”可以指整个学科教学的模式,它可以综合包括课内课外的全过程。“课堂教学模式”是针对课堂教学过程而言的。对教学模式展开研究是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它的研究成果会具有更广泛的指导意义。
那么,什么是“模式”?有人顾名思义地认为“模式”就是“模子”,因此模式是个不好的东西,它束缚了人们的手脚。这样的认识当然是肤浅的、片面的。
所谓“模式”,英文里叫做“Pattern”,译为“模范;式样;型”;在心理学中是指“行为型式”。模式,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同时也是一种思维体系和思维方式。教育是社会现象的一种,客观上就有一定的模式存在。细细一想,这样的大大小小的“模式”实际上比比皆是,只是我们没有去注意它、研究它。我们的各种行为千变万化,却往往总是在这样那样的“模式”中运行。“模式”和我们一般所说的微观上的“方法”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因此,对于模式的研究和创新,往往具有根本的革命性的意义。
对于“教学模式”这一概念,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教授曾有过比较明确的界定:“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
我们研究原有客观存在的教学模式,发现其合理成分和弊端所在,建立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就可以使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具有一个可供操作借鉴的“图式”和“解释方案”,便于教师在这一相对科学的教学模式的指引下,创造出与之相应的灵活的“变式”和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举一例证——
某省实验小学用了三年时间,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小学语文“‘乐学·会学'式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该校对“乐学”的界定是“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能感受到学习本身的乐趣”,“会学”是指“在学习中学会探究的方法以及多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基本模式”的含义是指“提供一个基本的课堂教学操作性框架,各年级、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在这一框架的基础上探索其‘变式'”。
囿于篇幅,我们不能对这一模式每一模块的具体内涵作详细介绍。
在该教学基本模式的第一、二两块,研究者遵循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原则,而教师则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首先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这就注意了情感(情绪)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重视了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性因素,目中有“人”;然后,对学生的主动质疑,教师引导适当归纳,确定要探讨的关键问题、主攻方向;继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必要的点拨与强化。纵观这一教学基本模式,教师实现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在这样的基本模式下,教师再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没有限制教师的各种教学设计主动权),推进学生探究的合作学习的方式,实现了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彻底的改革与创新。
③ 在教学手段和媒体的运用、综合性学习方面价值取向的创新性
在教学手段和媒体使用方面,现在比较流行、比较“新”的是多媒体的使用及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形式。诚然,大力推广教育信息化是必要的。但如前所说,并非所有教学用上信息技术的就一定是有价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必须始终遵循的原则。
在现今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即着力于计算机等多媒体的展示功能,而忽视了它吸引学生探究的启发功能、教学功能,甚至把原本对学生的想象力、推理能力很有培养价值的教学内容,统统具体形象地展示出来,一览无余,代替了学生的想象、推理等思维和探究。这样的“新”教学手段和媒体运用,其价值何在呢?恐怕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此其一。
另一种情况是,把原本用传统媒体(如黑板、挂图、直观教具、传统简易电教手段等)可以解决问题的内容,也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来展示,这不仅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是“高射炮打蚊子”,无价值可言,此其二。
我们这里当然不是一概否认“展示”,而是要看是否需要和应该展示。
语文课中,对学生因没有相似或相关生活体验而无法想象的那些内容,在学生思索后作适当展示,当然是需要的,展示部分内容而对学生有更进一步启发作用的,那更是需要的;更不用说对自然科学中那些人们无法观察和体验的微观世界的情形进行展示,则是完全必要的。这些新手段和媒体的运用,都弥补了传统手段和媒体的缺陷,当然有其创新的价值。
我们从下面语文教学创新一例,可以更进一步感受价值取向创新性的内涵。
在1999 年5月举行的“全国第三届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观摩课展示会”上,有一节全新的语文课获得了“创新奖暨一等奖”。 这节课的教材由执教者自己编写,题目是《晓晨日记一则》。内容是晓晨这位同学星期天到另一同学家去玩,而那位同学的父亲是从事有关计算机工作的。在玩的过程中,同学的父亲和晓晨谈了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知识,晓晨非常感兴趣,回到家就把今天访问同学家和同学父亲谈话的过程及收获写成了一篇日记。
这份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因素——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知识,或者说用语文的手段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知识,这在当时新课程标准未颁布的情况下,就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色彩。这在当时确实是一种有价值的创新性尝试。
执教者在教材编写上,还体现了对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培养——以现在我们所探讨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来说,这在当时确实是意识超前的,创新的。在现场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包括当时观摩教学的一些对网络还不很熟悉的老师,对计算机网络上信息如海洋以及获取信息之快的现实发出了赞叹,有些学生在下课后甚至对上课所见觉得奇妙得不可思议,对“信息高速公路”、“地球村”、“资源共享”等这些信息社会的新概念有了深刻的感性的认识,新的信息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
执教者在教学手段和媒体运用上的创新,表现在运用了多媒体电教室的教学环境,现场拨号上网连接 Internet,调用网上资源,启发学生在自学、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理解了“网络”、
“网址”、“对话”等概念的含义,理解互联网所具备的软硬件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人类智慧共享的优势功能。
这节课受到与会专家学者及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执教者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体现了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教材的排版上,右侧空出了一定的页面空白作为“学生批注质疑栏”(与现在新版中学语文课本相似),供学生记录自己阅读时要提出的问题或当时的感想;在课后习题的设计上多处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引导,并提示了关键的语文知识点的学习以及工具书的使用等要求。
所以这一教学创新的实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启示,就是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下教学创新的价值取向及其特征。
(未完,点击这里:接下页)
(点击这里:到《小学语文教学新论》相关目录)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8-4-19 发布 / 2018-11-24 更新) |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