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教育理论>走近苏霍姆林斯基(专栏)>五、苏霍姆林斯教育思想述略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本站时政评论目录
【国外教育家】 |
|
||
![]() |
|||
——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评介(专辑) | |||
撰稿:本站综合 来源:相关书籍及互联网信息 (2002年06月) 本站编辑发布 (本页浏览: 人次) |
【本站按】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为世界瞩目的教育家,正是因为他的教育思想反映了教育本身的规律,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以及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现今艰难推进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很多理念、做法,苏霍姆林斯基早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就在实践和研究之中。而且,苏霍姆林斯基善于独立思考、求真务实,不跟风、不盲从、敢于与权威论道,敢于坚持真理;这就是科学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非常丰富,这里只是一种述略,欲全面了解则可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所著《帕夫雷什中学》和《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 |
五、苏霍姆林斯教育思想述略
※ 教育的目标: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着眼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涉及面极广。他的主要贡献,是在继承前人教育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现代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系统地对家长讲授教育学和心理学;
——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上午上课,下午进行课外小组活动;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
——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不但文学课、历史课要贯穿育人目的,就是数学课也同样要达到育人的目的;
——把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与培养他们的个性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整体的和谐的发展;不仅着眼于当下,更关注学生的未来。
他认为,学校必须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人”;要达到上述目标,就要进行“和谐的教育”。
“和谐的教育”,就是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结合起来(① 认识、理解客观世界;②人的自我表现,及世界观、意志、信念、性格在劳动和创造中以及机体的互相关系中的表现)使之达到平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正是在人的自我表现上,应当深入研究,并朝着这个方向来改革教育工作。
他认为,教育工作的许多弊病的根源就在于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不和谐,在于人的表现的片面性,在于把人的表现局限于知识的评分上——错误地认为一个人得了好分数,他就是好学生;得了坏分数,就是毫无出息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思想丝毫没有不重视学习的意思,主要强调要重视人的活动的另一种职能:即人的自我表现。
他说:“我的思想是:要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热烈地爱科学、爱学习和爱学校,使书籍、科学、学校和智力财富成为学生的主要爱好和主要兴趣,使少年和青年把追求智力充实的、丰富而美满的精神生活当作自己的重要理想,使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毕业的时候都能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身不熄地燃烧下去。”
【本站编者】我们现在推行的素质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追求的不也是这些吗?说法有些不同罢了,比如我们称之为“三个维度”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苏霍姆林斯基却说得再明白不过,更透着对人(学生)最大的终极人文关怀;这难道不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地地道道的素质教育吗? 苏氏理论和实践,与我们当下相比,不同的是:苏霍姆林斯基是在坚定践行自己探索而认识到的教育真谛,一以贯之,只有不断充实、提高,而从不动摇;而我们,从专家到一线教育工作者,许多人并未与时俱进真正认识到,有的则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从国家层面而言,因某种“特色”导致认识和举措也是摇摆不定的;教育本身和外部的体制弊端,更使中国教育改革举步维艰,可谓进一步退两步;唯有一小部分具有真知灼见的、良知未泯的执着的专家学者和教育人,在夹缝中走着一条艰难的真正教育改革之路。 |
※ 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 绝不仅以分数衡量
苏霍姆林斯基论证:如果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越低落。
(未完,接下页)
(点击返回:《走进苏霍姆林斯基》专辑首页)
![]() |
||
【延伸阅读】 |
||
(本站 2002-06 -24 编辑发布 / 2018-11-11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