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重读历史>文革研究>遇罗克专辑>2009年“五·四”:遇罗克雕像落成宋庄(转载)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
其它“重读历史”资讯:
点击:到“遇罗克专辑…
![]() |
![]() |
作者:佚名 来源:“天益社区”网站/遇罗克网上祭奠网站 本站编辑转发 |
今年(2009年--转载注)五月四日是中国“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人权活动家遇罗克遇难三十九周年。遇罗克雕像于前不久的清明节在通州的宋庄美术馆落成揭幕。
遇罗克雕像正面镌刻着他说的话:“任何通过个人努力所达不到的权力,我们一概不承认。”而雕像底座上镌刻着北岛一九八零年的诗句,引自《宣告——献给遇罗克》:“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 |
据香港亚洲周刊报道,参加雕像落成揭幕仪式的有遇罗克雕像发起人﹑《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前民间诗刊《今天》编辑徐晓、罗克雕像作者郑敏、遇罗克弟弟遇罗勉,还有遇罗克生前好友、认同遇罗克理念的朋友约二十人。他们没有对传媒声张,只是悄悄地举行仪式。
遇罗克于文化大革命高潮的一九七零年三月遭当局处决,虽然三十年前中共否定文革时得到平反了,但文革话题仍是中国今天的禁区。
二十年前,学者徐晓﹑徐友渔和丁东等人曾编辑出版了一本纪念遇罗克的书,名叫《遇罗克:遗作与回忆》二零零八年,徐晓和几个朋友一起相聚,谈到遇罗克的话题,众人再想为遇罗克做点事,于是提议为他塑像,再拍摄关于他的一部纪录片。后来听说纪录片已经有人在筹划拍摄了,他们就筹划要为遇罗克塑一尊像。于是开始筹款。当时他们就坚持认为,遇罗克的雕像要安置在公共场合,能让人随时瞻仰。
徐晓先找到被称为中国现代艺术教父的栗宪庭,即宋庄美术馆馆长。栗宪庭一听是遇罗克雕像,便说:完全支持把雕像安置在宋庄,宋庄正准备筹划一个雕塑公园。栗宪庭又为徐晓他们介绍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隋建国,隋建国又向他们推荐雕塑家郑敏。
郑敏生于八二年,还不到三十岁。徐晓认为让年轻人创作遇罗克雕像很有意义。徐晓说:推动人们认识遇罗克、张志新、林昭这样的为自由、民主而献身的人,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我们不认为,能在短时期内,他就能被整个社会接受,被青年一代都了解。实际上,他们不只是一本书,一座雕像,了解他们就是了解文革,了解六十年来中国的当代历史。这一推动的过程,能让年轻人参与就特别有意义。
徐晓等人为遇罗克雕像筹款近十万元人民币。徐晓说: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不应该与时俱进的。在我们这个时代,如何不被时代淘汰而又不至于在潮流中迷失?怎样既能合法生存又不甘当犬儒?当精英意识、使命感这些概念被平常心和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所取代,何处是精神的归宿?她又说: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我们无权以旁观者的姿态仅仅做一个描述者、评判者、批评者,我们无权沉默,无权失忆。□
(本文/图 引自天益社区)
【本站附记】以下图文引自遇罗克塑像的作者郑敏的博客——
最近做了件事儿,为遇罗克塑一个胸像。
遇罗克死时和我现在年龄相仿,但作为一个80年代出生的人,我已经很难清晰地感受他所经历的那段岁月,只能从遇罗克留下的字里行间去把握他的和他生活的时代:我能看到的遇罗克是一个平凡却执着的灵魂。很敬佩他敢于在激荡中对抗逆流的意志、在躁动的年代中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在黑暗中仍然求索光明的那份天真。
从去年10月份我接手制作这个雕像的工作以来,前后一共断断续续持续了半年,两年前,我也是用这么长的时间做了王小波雕像。要为这样一个被现在这个时代遗忘了的平民塑像很难,他没有王小波那样的侃劲十足的文学作品,不前卫,不特立独行,我找不到任何把他做得体态夸张,勾心夺目的理由,但是作为一个27岁就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而被文革当局枪毙的青年,只有敬畏和惋惜,我只能用最朴实的手法去还原一个青年最普通的一面,就像北岛那句纪念遇罗克的诗“我不做英雄,只想做一个人”。他应该被记得,可能一尊雕像所能达到的纪念作用,远远无法抵抗时代的遗忘之潮吧,但总比没有要好。
有朋友留言说矿难死去的矿工应该更加值得关注,我想,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值得哀思的事情,每当看到报纸上出现矿工的字眼,我都十分沉重。在这样的事情面前,痛苦和愤恨之余,我想,应该更加有理性的思考,一个民族仅仅只有悲情和愤恨是不能前行的:一个民族的前行,来自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段的反思和求索。就像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不能总是一句又一句对自己豪言壮语,对他人抱怨谩骂,而是应该更加内敛,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另,我今年也二十七了,仍庸碌无为,是为记。□
关于遇罗克:
遇罗克(1942年—1970年3月5日),男,北京人。家庭出身资本家,生前是北京人民机器厂学徒工。遇罗克由于写下《出身论》等文章,于1970年3月5日和另一批“死刑犯”被中国当局处决。
遇罗克於1966年2月13日,在《文汇报》上发表文章:“和机械唯物论进行斗争的时候到了”,反对姚文元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化大革命爆发 后,遇罗克于1966年下半年写下了著名的《出身论》一文,激烈批判“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 儿混蛋”的血统论,该文被广为传播,影响很大。1967年4月14日,“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公然宣布《出身论》是大毒草。1968年1月 5日,遇罗克被捕,被扣上“大造反革命舆论”、“思想反动透顶”、“扬言要暗杀伟大领袖毛主席”、“组织反革命小集团”等罪名。
1970年3月5日,在一打三反运动高潮 中,遇罗克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被公审并宣判死刑立即执行,年仅27岁。
1979年遇罗克获得平反。他与顾准、张志新等是解放后思想解放的先驱。□
![]() |
遇罗克塑像揭幕后合影。在栗宪庭先生的支持下,雕像现放置于北京宋庄美术馆。 |
![]() |
作者郑敏在工作中:修模,2008年11月 |
![]() |
作者郑敏注:先期的工作 |
点击这里:到本站“遇罗克专辑”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9-11 编辑转发 / 2019-01-01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