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教育理论>教育随笔>应学俊:“应试教育论”可以休矣——与王策三教授商榷 (P.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课改理论论争】 |
![]() |
—— 兼与王策三教授商榷 |
原创撰稿:应学俊 原发表于《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9期 (本页浏览:人次)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摘 要】素质教育是无须“正名”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因为这本来是表述角度不同的两个概念,“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尽管并非“普世”概念,但在中国从理论上就其特有含义来说并没有错误。所谓“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长期以来危害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阻碍教育的发展,是应该批判和摒弃的,它决不是“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个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本文已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收录) 【关键词】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 具体形式 【提 纲】 一、“素质教育”需要“正名”吗?还应该沿着“应试教育”的“轨道”继续前行? 二、“应试教育”的现象和弊端在我国难道不是客观存在? 三、 因为“应试”是社会客观存在,所以“应试教育”就是“好”的? 四、“应试教育”是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学生个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吗? 五、 是什么使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课程改革“陷在困境”之中? |
显然,这种推理无法成立。再说,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法规、教师队伍、教育运行机制本身难道就没有比较明显或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吗?更具体地说,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包括高考制度)、教育激励机制等等,难道都是有利于“全面发展教育”实施的吗?所以,仅从概念的逻辑推理层面而无视客观事实下判断,错误就在所难免了。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使理论之树常青。应该说,“应试教育”——这种以功利为本而不是以人和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异化现象长期以来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其弊端越来越突出,俯拾皆是的事实足以证明它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边缘。
王教授不仅对于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现象不承认,而且对于“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是基本否定的。他说:“‘应试教育’不仅不能作为对我们几十年的教育的一种概括,而且也不能作为对主要弊端的一种概括。即使退一步说,它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上大学为目的,甚至‘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也不能笼统说是弊端。因为它有两面性,除了不当的消极的一面,还有正当的积极的一面,尤其在我国社会发展现阶段更是如此。”
读了王教授观点鲜明的这段话,笔者真的瞠目结舌。“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都“不能笼统说是弊端”,还有“积极的一面”,那么,我们不知道王教授还能指出几点“应试教育”的弊端?——当然,王教授在文中提到过“我国中小学学生很苦,身、心不堪重负”,但他就连这一点也并不承认主要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是教育多方面问题产生的结果。——而王教授所承认的“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不当的消极的一面”在文中涉及甚少。用两分法来避开事物重要的一面不作认真分析,淡而化之,一笔带过,这大概不能算是严谨的治学态度吧?
三、因为“应试”是社会客观存在,所以“应试教育”就是“好”的?
王教授指出了“应试”这一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这是没有错的:“升学是应试,就业也是应试,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充满了考试,人类和每个个人一生都在应试。”但他就此推理说“哪种教育不是应试教育?”这就很充分地表达了王教授潜在的“应试教育”观念——尽管他也抽象地承认“应试教育”有弊端。
我们说,在“应试教育”这个词组里,“应试”是“教育”的修饰语、限制词,它标识了这种客观存在的教育现状的性质及这种教育的出发点、归宿点和价值取向。而这正是“应试教育”作为客观存在的某种理念或实践的谬误之处,因为它改变了教育的本来属性——即培养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使每个人获得他自己最佳可能的良好发展。
“考试”(应试)是教育中衡量一个人发展水平的评价手段,如果有选拔功能的话,那就是根据他的发展水平,使他担当一种适合他的社会角色或进入一个适合他发展水平的高一级某类学校。把教育中的“评价”(即考试、应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育目的的错位,目的的错位必然导致行为的扭曲,导致教育的异化。这就是“应试教育”的谬误所在。而王教授把学校、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考试、“应试”这种现象(即评价和遴选手段)作为教育的目的予以肯定,这是不是错位?是不是应该修正呢?
诚然,王教授有上面的观点存在,下面的论述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了证明“极而言之”的“应试教育有什么不好?”王教授用儿童心理现象加以论证:“再极而言之,应试和应试教育有什么不好?谁要是访问幼儿教育专家或亲自到幼儿园去观察就可知道,儿童在游戏时特别喜欢别人考他们,他们十分关心并要求知道自己的成绩以及在伙伴中所处的位置即名次。争强好胜,这正是美好人性的表现之一,我们哪能一般地反对考试、应试和应试教育?只能反对由于社会条件外加的各种不合理的强制性,当前追求升学率现象和高考的确有这种成分,而这又只能创造条件逐步消除。”
这里笔者比较长篇幅地引用了王教授的原文,是因为曾有人指出笔者以及钟启泉教授等等持不同观点者都不约而同地“误读”和“断章取义”王教授的文章。现在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王教授对“应试教育”是肯定的,明确表示“哪能一般地反对考试、应试和应试教育?”(需要说明的是,谁也没有反对考试、应试;王教授在这里不该如此偷换论题设置假想敌吧?)。而且,照王教授所分析的儿童心理规律来说,似乎我们不仅要保留“应试教育”,而且还应该恢复考试后排名次甚至张榜公布的做法,因为儿童都“十分关心并要求知道自己的成绩以及在伙伴中所处的位置即名次”。这是否在暗示人们应该恢复已经被禁止了的考试后公布成绩和排名次的做法?笔者非常疑惑。
还有使笔者诧异的,王教授为了说明应试教育“值得肯定”的一面,甚至说“即使退一步说,它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上大学为目的,甚至‘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也不能笼统说是弊端。因为它有两面性,除了不当的消极的一面,还有正当的积极的一面,尤其在我国社会发展现阶段更是如此。”其“不当的消极的一面”究竟如何王教授说得不多,倒是说了“正当”的一面的例证,那就是“从大学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整体看,‘应试教育’也培养、提高了青年一代一些方面的素质。”这里,笔者想到了三个问题:
1、大学生、为数更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是青年一代中的多数还是佼佼者?他们能否代表“青年一代”——尤其是在1960年代至1990年代?我国在目前大学扩招的情况下,全国仅高中毕业生升入各级各类大学的百分比是多少?“大学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整体”能代表青年一代吗?我们恐怕不能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截至目前为止我们还在为“扫盲”“普九”而奋斗,还有很多青少年连高中也读不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总体状况差,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2、我国中小学长期以来在“全面发展教育”方面落实得好吗?即使如王教授所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也提高了“青年一代一些方面的素质”,那么“一些方面的素质”与“全面发展”是同一概念吗?“全面发展的一种形式”和“无法做到全面发展”是同一概念吗?
3、如果“青年一代”从小进了学校,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了一些书,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长进,其中天资聪颖者更加发展突出,这便可以成为肯定某种教育的依据的话,那么我们还要谈什么教育改革?还有,我们是否还可以说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还出了杨乐、张广厚、陈景润等等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更早的清末、解放前国民党统治下的教育中还出了鲁迅、叶圣陶、华罗庚、陶行知、蔡和森、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叶剑英……等等作家、学者、救国救民的领袖人物,因此我们便可据此肯定解放前的旧教育吗?
对于上述问题的答案恐怕都只能是否定的。
笔者教过中学、小学乃至业余大学,对“应试教育”给学生求知欲、个性特长、全面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乃至戕害的现象可以说是“饱览”的。早在1980年代,笔者所在市的一位小学毕业优等生就曾以《如果没有重点中学……》为题给市长写过信,呼吁砸碎强加于她的学习的枷锁,她将会飞得更高……一位初中语文老师曾和笔者这样说:“我实在不忍心让学生整天为应试泡在题海里,弄得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损失殆尽,而这是最宝贵的啊……”继而他笑道:“我是一个学期中前四个月扎扎实实搞素质教育,最后一个月或者20天进入‘应试指导’,做到素质培养和应试两不误……”笔者以为这位老师在现实面前虽有些无奈,但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教育技巧是高明的,教育工作者的良心更没有泯灭;更可贵的是他既没有脱离现实,也没有颠倒手段和目的的位置——不论他有没有这样的自觉意识。
因为“应试”是社会客观存在,所以“应试教育”就是“好”的——这就完成了为“应试教育”“昭雪”的过程。可是这种“手段”与“目的”的错位又是多么显而易见!
四.“应试教育”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吗?
当王教授的文章一步一步论述到这里的时候,其结论就逐步显现出来。
为了避免“断章取义”和“误读”,笔者还是不得不相对完整地引用王教授的原文:
“一般说,由于我们各级各类的学校实施的是全面发展教育,这就保证了他们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学校的级别、类型、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物质、人文条件的差异和限制,他们的全面发展又是以不同的具体形式进行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尤其是还没有也不能在广泛社会实践、社会交往中表现自己,他们的个人发展,不能超越这个局限,也不能在虚空中进行。由于追求升学率现象不可避免地存在,当然影响到全面发展教育活动进而影响到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且不论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它有得有失、有利有弊,无论如何它是现实的、具体的。它是在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也就是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我们还能以另外什么没有矛盾、有利无弊的形式,‘羽化’出学生的素质呢? ”
笔者基本赞同王教授所说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在虚空中进行”的观点。但是笔者对于王教授认为所谓“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是“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实在无法苟同。
说到这里,笔者不得不澄清一个观点——网上曾有同志指出笔者、钟启泉教授等等持不同意王教授观点者“误读”了上面这段话,认为王教授并没有认为“应试教育”是“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并且说这是“关键”。网上的某位同志多次撰文说王教授上段话中的“它”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实施的全面发展教育”。④ 既然如此,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对王教授上段话中的3个“它”的指代略作分析:
首先,王教授在他《轻视知识》一文中是不承认“应试教育”的,他是这样表述的,即“追求升学率现象或所谓的‘应试教育’”。因此我们可以在这里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王教授对此的表述,即“应试教育”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那么,王教授上段话中的“它”——
“它”,当指“追求升学率现象不可避免地存在”且“影响到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现象,因为王教授说到“它有得有失、有利有弊”,所以这个“它”不可能指的是全面发展教育。那么,王教授所说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失”和“弊”从何而来?难道还不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我们当下要改革的不正是针对于此吗? (未完,接下页)
![]() |
||
【本站最近相关更新/最近评论】 |
||
|
||
(本站 2006年12月28日 编辑发布 / 2019-02-28 再次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