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教育理论>教育随笔>应学俊:“应试教育论”可以休矣——与王策三教授商榷 (P.3.)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课改理论论争】 |
![]() |
—— 兼与王策三教授商榷 |
原创撰稿:应学俊 原发表于《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9期 (本页浏览:人次)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摘 要】素质教育是无须“正名”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因为这本来是表述角度不同的两个概念,“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尽管并非“普世”概念,但在中国从理论上就其特有含义来说并没有错误。所谓“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长期以来危害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阻碍教育的发展,是应该批判和摒弃的,它决不是“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个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本文已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收录) 【关键词】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 具体形式 【提 纲】 一、“素质教育”需要“正名”吗?还应该沿着“应试教育”的“轨道”继续前行? 二、“应试教育”的现象和弊端在我国难道不是客观存在? 三、 因为“应试”是社会客观存在,所以“应试教育”就是“好”的? 四、“应试教育”是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学生个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吗? 五、 是什么使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课程改革“陷在困境”之中? |
关于“轻视知识”、素质教育提法的科学性等等本文暂不论及。王策三教授文中的上述几段话以及全文弥漫着的对“追求升学率现象或所谓的‘应试教育’”的抽象否定具体肯定,给笔者留下太深的印象。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研生涯给笔者所留下的太多感悟,使笔者有话要说,不说如骨鲠在喉。
首先,王教授混淆了“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形式”和“无法做到全面发展”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形式”这一表述首先肯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实质性,这是前提,仅仅是教育的“形式”不同而已。可是,所谓“不可避免”的“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能算得上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吗?诚如是,笔者以为,我们教育家、教育工作者的科学客观精神何在?教育家、教育工作者的良心是否还存在?
暂且不说小学毕业生——不知道王教授是否考察过初三、高三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状况?是否考察过基础教育学校在实际存在的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中令人痛心疾首的具体现状?我想王教授应当是考察过的,不然怎么能如此肯定地说“广大中小学整个讲不是这样的”呢?然而,这一判断是多么武断啊!
试问:当老师和学生们一心只是为了上大学、上名牌大学、名牌初中、高中而教而学,一心仅仅只瞄准着几门必考文化课的“分数”的时候,还有什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言?还有什么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可言?几乎所有的初中、高中到了二年级就进入了应试的“准备战”阶段,即使在推进素质教育、依法治教很规范的地市或学校,明文规定不得假期补课,但对于上述年级也同样明文规定“除……外”。在“应试教育”阴影笼罩下,多少学校连“全面发展”的课程都无法落实,“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很多老师被迫经常给所考科目的老师们“让路、让课”,学校对此也只有睁一眼闭一眼网开一面。多少孩子一个学期下来,音乐、体育、美术、生理卫生课本是崭新的啊!学生们大呼“还我体育、还我音乐、美术……!”连“全面发展教育”的课程都无法落实,何谈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说“应试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吗?不知道王教授读过《中国高考报告》这本报告文学没有?那是真实的、触目惊心的,资料来源涉及数个省份和众多的中小学啊!那该不是以偏概全,更不是危言耸听。
其次,我们再凭着教育工作者的良心想一想:当社会上、学校领导、教育局领导把高考、中考升学率作为评价一所学校乃至一个老师的工作绩效实际存在的或潜在的标准时,校长、老师所承受的压力是什么?他们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吗?他们能不一心逼着学生啃书本、拿分数吗?
随便到哪个教育论坛看看,在网上随便搜索一下,像下面的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下面是2005年3月15日苏州“教育在线”上署名陈尤红的一帖:“其实教师比学生更可怜,领导一级一级地给你下指标,你不干行吗?学生们一天在校16-17个小时,上课14-15节,学得昏天暗地、头昏脑涨,累得神经麻木、腰酸腿疼,被折腾得两眼近视、面黄肌瘦,教师肯定比他们更辛苦。学生是为了自己考上理想的学校,而教师为了什么?有多少教师的身体处于崩溃状态,有多少教师的在高压之下产生心理问题,你知道吗?我现在的目标是活到60岁,不被拖死就行。”——所谓“不可避免”的“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已经到了何种疯狂的摧残学生和老师的地步了!这还能算得上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吗?
前些天,网络上又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因为高三模拟考试名落班级倒数后几名,学校便通知这几名学生不得参加今年的高考,明年复读,成绩上来了才能参加高考,为的是不影响学校的高考升学率——而这名学生是准备报考广播学院的,她是学生会的干部——结果,眼看面临如此结局,这名考生一时想不通——卧轨了!虽幸免于非命,但一条腿将要截肢!!在中国大地上,此类让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如因考试失利而跳楼的、患上心理抑郁症而求医的等等,几乎时有发生啊!
2005年2月中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公布了一项对北京、上海、广州、长春、兰州、成都6个大城市的2498名8岁到13岁儿童的调查,结果表明:66.6%的小学生、77.1%的中学生睡眠不达标。“美美睡一觉”成了很多中小学生的渴望……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唐登华教授指出,人的大脑功能是有极限的,如果得不到充分休息并超过了这个极限,再努力学习也难以提高学习效率,且长期睡眠不足,还会造成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免疫功能下降、体质下降。⑤
还用再举例吗?这种所谓“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难道还能称得上是“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吗?王教授能说“极而言之,应试和应试教育有什么不好”吗?(应试自然没什么不好)。“应试教育”是使“全面发展教育”受到一些“影响”,还是使全面发展教育几乎荡然无存?
笔者情不自禁地想到了鲁迅先生曾经发出的呐喊:“救救孩子!”笔者要呼吁:“救救孩子!救救教育!……”
可是,在王教授心目中,这种所谓“不可避免”的“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是不需要批判和改革的——因为王教授明确地说“它是在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也就是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我们还能以另外什么没有矛盾、有利无弊的形式,‘羽化’出学生的素质呢? ”在王教授头脑中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术是那样“告诉”他的——中国因其人口众多,教育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个人发展“主要依存于社会,在社会需要和可能的情况下发生,以具体形式表现,并且包含着矛盾,因而,也就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和不同的阶段。”按王教授的理论逻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这种所谓“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是不应该摒弃和改革的,甚至批判也是不需要的,因为“它”就是“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在王教授看来,我们今天的教育除了维持原有的状况、模式几乎是别无选择的,想尽可能地克服弊端、改革和创新教育吗?那就是脱离实际地想“‘羽化’出学生的素质”,是教育乌托邦。
然而,实际存在的摧残学生心理、生理健康的“应试教育”必须改革,与时俱进的改革是不容阻挡的。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社会历史就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中不断扬弃、不断进步的。如果任何事物都要等到客观条件万事俱备才可以改革,那么中国可能还在“按既定方针办”,我们也可能还在想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拖着长辫行走在“进京赶考”的路上。
五、是什么使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课程改革“陷在困境”之中?
王策三教授在他的论文中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的宣传和流行,使素质教育至今仍然陷在困境。”
说素质教育乃至新一轮课程改革“陷在困境中”,这个判断没什么错。而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归咎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的宣传和流行”,这就显得很武断而本末倒置了,恰恰是忽视了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作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但进展缓慢,甚至很多人因其推进的缓慢而对此抱怀疑态度;新一轮课程改革举步维艰,课改本身也在逐步完善之中,这也是现实。王教授文中列举了一些数据和事实基本都是真实可信的。
但是,教育改革和国家的改革一样正处于攻坚阶段,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会一帆风顺。造成当今教育改革如此艰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素质教育、课改本身的理念、理论出了问题吗?非也!恰恰是课改以外社会的、教育内部的、体制的诸多因素造成的。尤其是社会因历史的和政策的原因一味重学历而忽视实际需要和实际能力的用人标准,还有政策的偏差导致的社会人才价值观的扭曲,以及高考、中考等各类考试改革的严重滞后造成的。教育改革内部和外部的系统协调性差,导致“应试教育”的阴影挥之不去,这是有识之士所公认的。这说明教育这个社会子系统的改革必须与整个社会母系统的改革步调一致、互相协调才得以奏效。这是系统论原理向我们揭示的规律。现在,我们正逐步协调和克服着教育与社会的诸多矛盾,这是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关键。
正如教育部长周济同志所说:“实施素质教育的阻碍,既有教育内部的问题,也有教育外部的问题。从根源上讲,是因为制约素质教育推进的旧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而在新形势下又面临着一系列更加严峻的挑战。”⑥新华社报道06年“两会”代表、委员谈教育时引用重庆大学党委书记欧可平代表所说的话也说明了这一点:“素质教育推行过程中确实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需要系统、配套的改革。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是合理的,而且短时间内不可替代。从短期来看,需要改革的不是高考的形式,而是考试的方面和所侧重的内容。”⑦
笔者相信:随着教育内部、外部改革的逐步协调,随着社会人才观、教育价值观的逐步转变,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与之相应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前景是光明的。因为当今教育改革是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在研究全球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展开的,其方案是立足本国实际、充分吸收国内教育探索的成果,同时又放眼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在比较和鉴别中制订的。
王策三教授的著述我曾拜读过,也曾有所获益。但时代的列车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教育实践和理论也在发展,我们岂能一味固守原有的理论观点而不前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古训是不错的。
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论争,更可以保留——“我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但是,王教授在培养博士生、培养国家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时是否该慎重地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思维和理论?因为那可不仅仅是保留个人学术观点的问题。笔者以为,大概应该把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和客观事实统统呈现于你的学子面前,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地自己动脑筋思考再自己做出判断才是。笔者当然相信,王教授也一定会这么做的。 □
2005/3/15 初稿 / 2006年6月20日修改
【注 释】 | |
①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北京大学 |
![]() |
||
【本站最近相关更新/最近评论】 |
||
|
||
(本站 2006年12月28日 编辑发布 / 2019-02-28 再次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