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语文教育>应学俊:构建实施新课程的操作平台>三、建立培养学生语感和语文素养的教学新理念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
《小学语文教学新论》与《课堂教学实例分析》是安徽省教育厅和芜湖市教科所组织编写的一套教师培训用书(2001年出版),是服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成果,综合了参与编写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观点新锐、客观、科学性强,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这里发布的是其中应学俊老师执笔撰写的部分,与同仁交流。 |
教 育
点击:到“语文教育”栏目…
课改教师辅导用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例》开篇:构建实施新课程的操作平台 |
三、建立培养学生语感和语文素养的教学新理念 |
—— 把握课堂教学引导、组织的着力点 |
安徽·应学俊 |
撰稿: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辑发布 |
在以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里,我们未见“语感”和“语文素养”概念的使用,见得较多的是“热爱……”、“思维”、“能力”、“习惯”等。但在2001 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使用了“语文素养”这样一种似乎全息性的理念和有些语文教师既熟悉又陌生的“语感”一词。
何谓“语文素养”?
从“素养”这一语词的概念和《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的阐述来说,它应包括与语文有关的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亦即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和审美情趣)、创新意识,当然还包括应具备的知识和学习、运用祖国语文相关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这应当是
“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缺乏人文性的以应试为目的训练式、灌输式的语文教学,是不可能使学生具备上述良好的“语文素养”的。
“语文素养”中包含“语感”。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论及“语文素养”这一概念时,《语文课程标准》还使用了“培养语感”这一概念,把培养“语感”作为学生语文素养中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在“总目标”
第7 条中也设定了“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的目标。但在1992 年和2001 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语感”这一概念极少使用(有一些与培养语感相关的要求和内容)。
其实,语文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早在1970年代或1980年代就提出了这一值得注意的问题。早在1980年召开于大连的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一次年会中,也有专题论文论及此题。在广大一线教师中,虽然不一定有很多理论的探讨与阐述,但在实践中却涌现了许多与之有关的教学方法。这都说明,“语感”培养的重要意义客观上已经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重视,在不同程度上一直为语文教育界一些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所关注。现在,《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郑重地将其列入教学目标之中,我们更应该认真研究这一新的正式提出的理念,并用以指导我们的教学。
什么是“语感”?——它与我们以往所说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什么异同?
概括地说,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感知。这是一种能力。
语感,大致有下面几个因素构成:
A、在感知描述性的语言文字时,能准确而迅速地在大脑里呈现有关的表象, 并能自然地产生联想、想象活动; B、阅读具有感情色彩的文字时,能迅即引起感情上的反应; C、能较深刻地领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本质意义; D、能体味语言文字的美; E、凭借直觉,对语言文字的正误优劣有较强的辨析能力。 |
一个人上述几种能力很强,说明他已经具有敏锐的语感。
语感敏锐的人,读到“春天、新绿”这样的词语,头脑中就会自然出现与下面的画面相类似的形象——朝阳里,初春的草丛中或树枝上冒出几片嫩绿的毛茸茸的叶子,上面滚动着晶莹的露珠……使人感到一种惊喜,一种振奋。读到“风驰电掣”,头脑中会很自然地出现电闪雷鸣、狂风呼啸或飞驰的列车呼啸而过等场景。甚至对某些抽象的概念,能习惯地赋予类比性的模拟形象的推想,从而帮助自己更快地理解那些抽象概念。
语感敏锐的人能更深切地感受到所读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感敏锐的人,对于运用得稍不恰当的词语虽可能一时说不清道理,但会立刻觉得不舒服,不协调,甚至如骨鲠在喉,非得设法换上更恰当的词语不可。因而,语感是一种综合的语文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体现。
这种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靠“架空分析”、字词“训诂”、“填括号”的所谓练习以及“题海遨游”等是没什么用的,而要靠在教师科学的、艺术的、充满感情的诱导下,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包括有感情地朗读)、品味和习作实践体验才可能获得。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语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要紧。”在语感的培养方法上,叶圣陶先生更有一语破的的阐述:“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
那么,以培养“语感”乃至“语文素养”的理念,来审视以往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作业题以及考试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等等,难道不是有很多偏颇和误区吗?从培养语感乃至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我们不是可以想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微观教学方法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改革而且是亟待改革之处吗?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这些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新的教学理念,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一样,“单兵独进”的发展观是片面的、缺乏系统观念的,必然会导致这样那样的问题产生,最终阻碍整体的发展;只有系统的、整体协调的发展才能得到根本的发展,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学生形成了如上所述综合的语文素养,就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性质和教学效果,就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和谐的“人的整体发展”中得以增强,“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学生在语文以及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这样,语文学科应落实的素质教育要求才得到了真正全面的落实,实现了语文学科对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奠基”作用。
1、 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途径举例
◆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途径之一:朗 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这里的朗读非指一般意义上的读书,而是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意蕴的轻声的美读、发挥想象的“戏剧化”朗读(有表情、动作)等等。不论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还是人文性哪个角度来说,有感情地朗读都是必不可少的目标之一。就培养语感来说,它既是重要手段又是目的之一。
根据培养“语感”这种内在的对语言的感悟和运用能力的特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年级越低越是如此,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基本能力。
要使孩子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使他们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必须通过阅读、朗读。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是广义上“阅读”的基础,没有朗读的基本功,默读、速读浏览都是不可能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无法实现。有一定教学经历的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如果有朗读水平一般,而语文笔试成绩却比较好的例证的话,那么,大凡语文能力较差的学生,其朗读水平一般也都较差,同时他们的口语发展都不太好,语文笔试的成绩也不会好,几乎无一例外。这可以说已经是被客观事实证明了的规律。这就足以说明朗读对于学生语感乃至语文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
从培养语感的角度来说,朗读练习必然是有感情地朗读,而非有口无心的“唱读”、一字一词的“指读”。
真正有感情的朗读,绝不会是“喊”着读,一定是入情入境的“美读”,或者是为了品味文章意蕴的较轻声地美读(尤其在集体朗读时)。为了培养孩子更好地体会文章所描绘的人或动物某些动态的场景或非常动人、内容丰富的景色描写,启发学生进行“戏剧化”朗读也是非常有效的——所谓“戏剧化”朗读,即朗读声音的大小、语气语调、面部表情、甚至手、臂膀乃至身体的某些情不自禁的小动作,都可以随文章描写的变化而变化,达到“忘我”的境界,这在小学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在本书《比尾巴》教学实例中就有这样的范例);而此时学生的心理、思维活动必定是极其丰富的——其实,这在真正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是会自然发生的。这样就实现了品读、美读;这样的读,就成了对课文思想情感内涵理解的手段,同时又是学生课文解读和联想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天长日久的练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普通话水平、朗读逻辑重音的处理习惯成自然,断句和停顿成习惯,语感的形成也就在其中了。
诚然,语感的培养还离不开很重要的默读、速读、说、写等练习,但我们可不能忘记,说和写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读”这个基础。
从这层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小学,尤其是中低年级,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如果还不能做到很好地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学”和“教”的基本任务就没有完成好。
(未完。点击这里:接下页)
![]() |
||
【延伸阅读】 |
||
(本站 2003-5-21 发布 / 2016-10-14 更新) |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