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育>语文课改:教学目标的新认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P.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小学语文教学新论》与《课堂教学实例分析》是安徽省教育厅和芜湖市教科所组织编写的一套教师培训用书(2001年出版),是服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成果,综合了参与编写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观点新锐、客观、科学性强,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这里发布的是其中本站斑竹执笔撰写的部分,与同仁交流。 |
教 育
点击:到“语文教育”栏目…
近 期 评 论 |
点击:更多评论
《小学语文教学新论》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节选) |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新认识 |
![]() |
安徽·应学俊 |
撰稿: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辑发布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下面的几个教学片断,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上述要求的较好诠释。
这是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杭州举行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精品课”活动中的一节阅读教学课。这节课在“以读代讲”方面极富特色,教师用富于激情的语言调动和激发起学生的朗读情感。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以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感悟、积累、运用”呈层递性推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几个维度一直相伴其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艺术、教学语言、教学热情等方面也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和学习。请看——
片断一: (上课。师板书课题,要求同学们随着老师的板书边读边书写,写毕再齐读一遍课题。) 师:读课题也要注意感情。大家学习完课文后再读题目,我相信就会读得不一样了。拿出课文,遇到生字,那上面有拼音,多读几遍记住它。下面大家自己认真读课文。(学生自读)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很可惜,这么好的一座圆明园竟被英法联军给破坏了。 生2:我认为,如果不是清政府腐败无能,那么圆明园也就不会被毁灭了。 生3:我们曾为圆明园而感到骄傲。后来被英法联军毁坏了,我心里感到愤愤不平。 师:哦,她的心里感到愤愤不平——还有不同的感受吗?心里是什么滋味?用一句话来回答。 生1:我心里非常难过。 生2:我心里非常的愤怒。 师:(板书:难受、怒、恨、惜)现在请你再读课题。(生读) ——感情变了,表情也变了。大家心里很难受,又恨又怒,又感到很可惜,这就是同学们读了课文后的心情。读哪一段时你最恨、最怒、最难受?(生说读第五自然段,于是教师提醒同学们把那种最难受、最可恨、最可气的感情读出来。生齐读。) 师:我很注意看、很注意听了,同学们已经把可惜、难受、愤恨、愤怒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了。再读一遍,把你的心情、你的感受写在脸上。(两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她表达的不仅是她个人的感情,而且是表达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感情。哪位同学再来读? (另一生更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是对帝国主义强盗的控诉啊!大家齐读。 (生读。师板书:拿走、搬运、毁掉、放火) 师:这就是英法联军犯下的罪行。最可恨的是,他们为了毁灭罪证,最后放起火来。他们的罪证难道能让大火毁灭掉吗? 生齐:不能! 师:前面用了个“闯”字,活化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一可恨能拿走的拿走,二可恨拿不动的搬走,三可恨搬不走的就毁掉,最可恨的是最后还要放火烧掉,企图毁灭罪证。同学们,让我们再读一遍,读出中国人的恨!读—— (学生带感情地齐读) 【评 析】 “以读为本”是小学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更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从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清楚地看到,教者没有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和串讲串问,而是着力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为使朗读与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读真正地发自心声,教者在同学们初读课文后询问学生有何感受,是什么滋味,以此引导同学们初步地把握朗读的感情基调,进而能自主地读出“难受”与“可惜”互杂,“愤恨”与“愤怒”交加的语气语调。言为心声,声音富于情感了,教师又进一步地引导同学们要把这种心情和感受“写在脸上”,通过面部表情显现出来,这样的“读”真可谓既有“声”又有“色”,使“以读代讲”和“以读悟情”不但落到了实处,而且提升了层次。为使同学们读出感情,教师常常用富于激情的语言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此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富于激情的语言之水涨了,学生的感情朗读之船才会高,而且,水有多涨,船有多高。概言之,教师“以情激情”,学生才能“以读悟情”。“读”,在这里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标。 片断二: (教师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读这一段会掺杂着这么多复杂的感情?于是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生1:圆明园里有我们中国这么多的各种珍宝,却被英法联军任意地掠夺和毁坏了。因此,我们很难受,也很憎恨他们。 生2: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犯下了罪还要把罪证销毁掉。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却无能为力,这真令人难受。 师:一恨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二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3:中国的圆明园是一座很大的园林,而且它历时150年才建造成功。英法联军一把大火就把圆明园150年的建筑给毁掉,我认为这让人非常可恨。 师:(教师概述同学们的发言,然后接着学习第 2、3、4 自然段。) 好,回过头来再读 2、3、4 自然段。请同学们注意,会读的人要善于抓要点,要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把一本厚书读成薄书,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生默读。读完一遍后,教师要求再读两遍三遍,并提示学生边读边进行点、划、批、注,用笔作记号留下自己的思考。自己阅读和批注后再与同学间相互交流。) 师:读书要读得进去,还能跳得出来。谁能把 2、3、4 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生1: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宏伟、壮观,真不愧是万园之园。 生2:圆明园不仅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意思都有了。谁还能说得更简洁一些? (还有两位同学也说了意思相近的更简洁的话)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知道,最主要的有两层意思:第一,它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物;第二,它是一座历史博物馆,里面收藏着许多珍贵文物。同学们越说越简洁了。如果你会读书,除了能把厚书读成薄书,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外,还可以把短文读成长文,把薄书读成厚书。请大家朗读2、3、4自然段。特别是第三自然段,要读得慢些,一边读一边想象里边写了许多我们杭州、苏州的景物,你们见过杭州的雷锋塔、平湖秋月……你们可以由此想象到圆明园是何等宏伟!何等美丽!何等壮观!大家一边读一边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可以把一句话读成一段话,把薄书读成厚书,这又是一种阅读方法。好,读第2、3、4自然段。(学生自读课文) 师:好。告诉我,在你们的想象当中圆明园美不美?(生:美。)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无损地保存着,里面的奇珍异宝还放在那,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语气去读第四自然段呢?大家练读一下。 (请两生带感情地朗读) 师:可惜,这样的奇珍异宝被英法联军掠夺走了,一把火烧掉了。记住我们的国耻!记住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记住1860年10月6日这一天!读—— 生:(齐读)“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进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评 析】 如果说上一教学片段的读侧重于情感表达在“声”与“色”的外显的话,那么,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的读则侧重于用心静默地思考和想象。教者根据概括与扩展的辩证关系,首先引导同学们“要善于抓要点,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把一本厚书读成薄书”,通过静心地阅读思考,同学们把2、3、4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了出来。这由厚到薄、由繁到简的过程其实就是概括意义段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在繁琐多余的分析讲解中进行的,而是在同学们静默的读书思考中完成的。之后,教师又引导同学们“把短文读成长文,把薄书读成厚书”,即又由薄到厚、由简到繁,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透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在这厚与薄的来回、抽象与具象的往复中,同学们自然地掌握了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就自然生成。这样的教学设计的确是颇具匠心的。 片断三: 师: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无损地保存着,里面的奇珍异宝还放在那,你们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读第四自然段呢? (学生练读、指名读) 师:圆明园虽然被英法联军一把火给烧掉了,但是,它永远留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为了让举世文明的圆明园留在每一个同学的心里,我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一段给背下来。开始—— (生朗读、背诵) 师:这一段写圆明园的景色,我们背下来的目的,就是让圆明园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同时也是对英法联军的控诉。谁能基本上背下来了?请举手。 (一生站起带感情背诵,听课者报以掌声。) 师:只错了一个字,错的这个字不影响课文的整个意义,相当了不起。她之所以背得这么快,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用她的情和爱来背的。 【评 析】 背诵是语言积累的主要形式,也是“以读为本”的更高层次。教者在这里所要求的背诵不仅体现了积累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性的特性,还强调“背下来的目的,就是让圆明园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同时也是对英法联军的控诉”。当一位学生很有感情地背诵出来后,教师又夸赞她“是用她的情和爱来背的”。在这里,教者把背诵也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片断四: 师:我们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回过头来再读第一自然段,请你告诉我,你对作者在这一段的评论或议论满意吗? (学生默读后认为:这两句话概括得很好,圆明园的毁灭,既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所受的奇耻大辱。) 师:对,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是国耻。在座的同学们,作为中国人,对霸权主义,对现在还在世界上称王称霸的国家,你不想说几句话吗?先想一想,然后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能写一句就写一句,能写两句就写两句,能写一段就写一段。 (生动笔写话,师巡视指导,并提示学生写好后相互交流。随后让学生主动上讲台读自己写的话。) 生1:我长大后必须报国,我要把八国联军告上国际法庭。 师:不错,这是中国人的声音。 生2:不要忘记,中国曾经有过这段屈辱的历史,不要忘记霸权国家是如此的狂妄,不要忘记我们的使命,不要放下我们肩上的担子。我们要努力学习,让我们的祖国富强起来。(掌声) 师:好!强大是最重要的。 生3: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来自霸权主义国家的侵略,还来自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也是个重要的原因之一。软弱就要挨打,让我们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得强大起来吧!(掌声) 生4:圆明园的毁灭已无法挽回,但是,我们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把祖国建设好,使我们的祖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以抵御外敌的侵略,再不受奇耻大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圆明园作为一根鞭子吧,以此鞭策我们前进。(掌声) 师:同学们,八国联军继英法联军之后,很快打入了北京。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指引着他们的军舰,不远万里开到中国来。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造枪弹,屠杀中国人。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纸,逼着清政府在上面签订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这段历史,请大家永远记住。记住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话,记住,我们是中国人! 下课。 【评 析】 “感悟、积累、运用”是阅读教学的“三步曲”。教者在“以读悟情”和“背诵积累”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作为中国人,对霸权主义,对现在还在世界上称王称霸的国家,你不想说几句话吗”的说话写话训练。由于有了前面的情感积淀,此时的说写就好像给同学们找到了宣泄情感的喷射口,所以人人想说,越说越好。在这里,教者巧妙地把读与写、说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课例评析为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特级教师 黄亢美 |
【讨论参与】
试比较分析:在1992 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与2001 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之中,涉及情感、态度培养的教学目标(即“教学目的和要求”),从内容和表述方面来看有什么异同之处?再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比较,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992 年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指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逐步加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锻炼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
2001 年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教学目的》中指出:
“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把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要求制订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之中,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而且体现了教育科研的深入和教育工作者认识的升华,因为它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学科教学、学科素养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客观规律,也是对语文学科教学更全面、更科学认识和结果。
情感态度原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但是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行为,尤其是智慧行为都是有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教学实践和教育心理学都告诉我们: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是无法割裂的整体,亦即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或情绪过程)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学生在非常讨厌一门学科,或非常讨厌教这门学科的老师的情况下,能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地、积极地学习这门课。再比如,古语“亲其师而信其道”,也说明了情感在认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我们可以从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更广义的情感、态度两个层面来探讨。
所谓“情感、态度”,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诸如愉快、向往、自豪感、悲壮感、愤怒、蔑视、不安、烦闷等等。情感依赖于认识,同时也反作用于认识,既可以推动认识的进程,也可以阻碍认识的发展。
情感和需要密不可分,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于该事物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见《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P.255)这就充分说明情感在人们认识真理、追求真理中的作用。不可想象,一个对祖国语文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可以学好语文。
不仅如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认为,阅读作品,理智的评价固然重要,然而情感的评价更为重要;务必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触动,引导他们自己联系实际地去深思那些人物的精神世界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深思应有的价值取向。这就是对情感态度的培养更高一层次的理解,而且揭示了其更深远的意义。
在学习亦即认知过程中,情感虽不起直接作用,但所起的间接作用非常明显。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早就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肯定地指出:“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我国3000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和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都曾明确地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古今中外的教育家这样不约而同地把兴趣等情感因素的培养放在教育工作者应致力追求的首位,是他们在实践中对客观规律认识的结果。
随着教育科研的发展,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愈来愈认识到,情感态度这些心理学范畴的“非智力因素”对人们学业乃至事业的成功,有时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将学习活动中的智力因素比作汽车的发动机,而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比作使发动机工作的燃料,这是很恰当也是很形象的。研究表明:世界上任何光辉的业绩无不与人的情感意志相连。正向的情感、意志可以使人超水平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辉煌的成就;而负向情感、意志会抑制人的潜能,甚至毁掉一个人的一生。这方面的例证举不胜举。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充分实践研究后也发现并坚定不移地相信:学生只有靠内在的“情感动力”,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由于学生年龄小,对学习的社会职责的认识一般只能是肤浅的甚至暂不能形成,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在于脑力劳动的性质本身(即学习的内容和富有情感色彩的过程),在于思维的情感色彩和智力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响亮地提出了如下的原则:让情感和思维结伴而行;让情感与意志交互作用,相互促进;让智力自信感和道德尊严感交互作用;充分注意情感的迁移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理念,正说明了他认识到了情感在促进认知、促进完成学业和事业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动力作用,这其中自然也包含着在促进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杠杆作用。情感态度教育的人文性也正体现于此。
但在“应试教育”中,这些恰恰被忽略不计了,或以错误的“功利主义”目标去“激发”学生的情感。那些“雷人”的高考“励志口号”太清楚不过地展示了这一点。
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就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 B·S· 布卢姆历时多年研究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也证明了情感态度这一重要的人文因素在教育目标中本来就不可忽缺的重要地位。这很有助于我们在制订具体教学目标和实施教学时的更理性的思考。这样,我们就完全能够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把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作为教学的首要和重要目标了。□
(本节完,点击这里:返回本节第1页)
(点击这里:到《小学语文教学新论》相关目录)
![]() |
||
【延伸阅读】 |
||
以下PPT文稿涉及的内容是司法界的,但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教育目标”(可全屏) | ||
(本站 2003-4-19 发布 / 2022-04-13 更新) |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