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重读历史>历史钩沉(专栏)- P.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
(本页浏览:人次) |
![]() |
(本页尚在制作中……) |
(点击这里:承前页) |
10、1951年,毛继续“政治思想批判”运动——批《武训传》、陶行知
新中国建政之初的文艺批判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是接踵而至的。《武训传》是由孙瑜执导,赵丹、黄宗英等人主演的一部历史题材故事片,内容是记述和赞扬中国历史上一传奇人物武训以“行乞兴学”的义举。该片解放前夕曾在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后因经济困难而停拍;后来由昆仑影业公司买下拍摄权和已完成胶片,于1950年10月摄制完成并公映。影片以细腻的叙述方式,展示了少年武训的苦难生活和他从青年起“行乞兴学”的义举而终于获得“苦操奇行”、“千古一人”美誉的一生经历。
1949年10月,中共刚建立“新中国”政权,可谓百废待兴,国计民生有多少事情要做!但就在1年多以后,毛、江却拿《武训传》开刀,兴起了1949年以后的第一场“政治思想大批判”运动,可谓发人深省。毛用“阶级斗争”神器,借批判某一两部电影而对国内文化艺术界“横扫千军”,如当头棒喝——于是,你们都得老老实实检讨、改造思想——于是,知识分子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成了一辈子的任务,成为“原罪”携带者,只剩下不断“自我改造”的份儿了。诚然,从此以后,“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就一刻也没停止过,直到所谓“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去世。
毛泽东: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05.20.)
笑 蜀:“民主魂”陶行知在新中国的不幸遭际(先前盛赞陶,为何陶去世5年后又批陶?)
建国初毛泽东为什么发动对《清宫秘史》和《武训传》的批判?(共识网)
【凤凰大视野】非常电影之《武训传》
| 本站札记:陶行知与江青
赵丹遗文: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
袁鹰:赵丹遗文发表之后……
【反思】 王来棣: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政策
11、1954年:批判俞平伯及《红楼梦研究》,批胡适
继批《清宫秘史》《武训传》、紧接着,在毛的竭力推动下,一九五四年又掀起了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高潮。而批《红楼梦研究》则是中共1949年建政以后,第一次大规模地以政治介入纯学术研究领域——而后来更清楚地显示,批《红楼梦研究》是一箭双雕的,同时矛头指向了胡适。这一场被纳入政治轨道的学术批判运动,不仅对其后红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导致了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学术品格的失落,学术失去了自身的目的,沦为政治的附庸。而这一切,恰恰是一系列思想文化领域“批判运动”的目的——胡适与陈独秀从“五四”起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影响太过深远,毛1936 年在延安接受斯诺采访时就说过:“……我非常敬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胡适、陈独秀思想在中国的影响可见一斑。如今,不批倒他们,毛泽东思想如何成为权威?意识形态如何“一元化”?那还了得?这就是1949 年以后国家百废待兴之时,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却紧锣密鼓接踵而至的原因。下面的一些文本及视频资讯,可供这方面的研究——
“红楼梦研究”大批判缘起揭秘——两个“小人物”致函《文艺报》的事是否存在?
12、1955年:新中国文坛第一大冤案——“胡风反革命集团”案
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案,是 1950 年代在中国大陆发生的一场从文艺理论争论到政治审判的冤案,也可谓新中国文坛第一大冤案。在民间和学界被广泛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一场大规模文字狱。由于胡风的文艺理论被认为偏离毛泽东红色文艺理论,胡风及其支持者与周扬等人的文艺争论被升级为政治批判。随着事件的发展,中共高层正式介入,并给胡风以“反革命”政治定性,胡风等人也因此遭到逮捕和审判。政治定性后的整个批判运动波及甚广,共清查了2100 多人,逮捕92人,隔离62人,停职反省73人,到1956年,共正式认定78人为“胡风分子”,其中骨干23人。该事件与此后发生的各次文艺批判运动息息相关,成为新中国建政后一场文艺界的大规模政治整肃和清洗运动,实际上,与此前批《武训传》、批陶行知一样,是对知识分子全面整肃的开始。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平反,1988 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发出(1988)16号文件,胡风案得到官方彻底平反。然从1955年开始一直坐牢的胡风,1979年方获释,1985年已辞世……
13、“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标题上这句话以及“中苏友好万岁”一类口号,1950年代初曾响彻中国大地,甚至尊称斯大林为“敬爱的父亲”.“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的论断。1949年以后的中国基本是按照苏联模式建政治国的。那时,国人倘若有一点对于苏联不够友好或是疑问的言论,便是准“右派”言论,必遭严厉打击。可没过几年,中苏友好无法“万岁”了,中苏掀起了大论战;再接下去,说苏共变质了,成了“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再接下去,两国在珍宝岛开战了,且有爆发核战争的危机,中国到处“深挖洞”搞备战……再接下去,到1991年,苏共竟然寿终正寝,不再是执政党了,且在这样历史的关头,苏共党员“竟无一人是男儿”站出来抗争……令某些人至今不解。
中苏从“友好”走向分裂,苏共从“强大”走向末路,其中有什么内在的历史逻辑?其过程究竟是怎样的?是否一语成谶——前苏联的“今天”是否依然是我们的“明天”?本站搜集了一些历史学家基于史实的研究讲座,供关心与此的朋友参考。
探究深层早期历史渊源:【凤凰大视野】红尘往事——共产国际在中国
14、《长征组歌》的幕后故事
诞生于文革前夕的红色合唱声乐作品《长征组歌》,是至今仍为传唱不衰、从里到外红到边的“红歌”,为中共革命和毛泽东大唱赞歌的“红歌”,词作者也是革命前辈、开国上将肖华(原空军政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但是,就这样一部红色经典作品却在“文革”中长期被禁映,遭批判,肖华本人亦遭受迫害,竟“失踪”7 年!何故?“批判”什么?这是不是太令人无法理解?这段历史长期被刻意遮蔽,讳莫如深!那么,我们来听听肖华夫人王新兰口述历史,细述个中缘由,既涉及“文革”,还涉及长征前后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
【口述历史】《长征组歌》幕后故事
| 【八一厂艺术片】合 唱《长征组歌》(全)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