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陋室文化>两位圣者的命运:德雷莎修女与中国的武训(转载)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点击这里展开:简 介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又译为德兰修女、特里莎修女、德雷莎修女、泰瑞莎修女。特蕾莎修女是阿尔巴利亚裔,正如特蕾莎修女在去世前不久明确地告诉世人所言:“从血缘上讲,我是阿尔巴尼亚人;从公民身份上讲,我是印度人;但从信仰上讲,我属于全世界。” 生于1910年8月27日(出生地:前南斯拉夫斯科普里),1997年9月5日因病逝世,享年87岁。 特蕾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因其一生奉献给解除贫困,而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并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2003年10月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Beatification)。 2009年10月4日,诺贝尔基金会评选“1979年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其他两位是1964年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1921年物理学奖得主爱因斯坦)。 特蕾莎修女去世,却留下了4000 个修会的修女,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还有在123个国家中的610个慈善工作者。特蕾莎修女去世后,印度政府为她举行了只有总统和总理才有资格享有的国葬,来自20多个国家的400多位政府要人参加了她的葬礼,其中包括三位女王与三位总统。 后人赞她为: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 目前德蕾莎修女的名称也变为真福德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点击这里:收起/Close) |
|
|||
中国·武训 | |||
(1838~1896) | |||
点击这里展开:简 介
武训先生(1838~1896),中国山东省堂邑县(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 武训原为乞丐,并无名。生于山东堂邑县武庄,自然随武姓,名“训”,则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 武训,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培养和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在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载入正史的,大概只有武训先生了。武训被誉为“千古奇丐”。武训的事迹对中国近代的文化界和教育界影响甚巨。 中国老一代著名影星赵丹曾主演过电影《武训传》。但1951年,毛泽东却发起了对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批判的理论自然是所谓“阶级论”那一套所谓理论。赵丹也因此厄运连连…… (点击这里:收起/Close) |
|||
本站“重读历史”资讯:
![]() |
![]() |
作者:郭宇宽 来源:南风窗/ 2003年07月04日 本站编辑转发 (本页浏览:人次) |
● 加尔各答的德蕾莎(1910—1997)
上世纪40年代的加尔各答是一个不需要“暂住证”的城市。无数无家无业的流浪者和因教派斗争而产生的难民拥入这里,靠拾垃圾、乞讨、甚至卖淫、抢劫来维持生活。在这座城市里,一边是富人们居住的优雅的别墅、饭店和宫殿,另一边是随处可见的垃圾棚和居住在其中骨瘦如柴浑身散发着恶臭的贫民,他们没有尊严地活着,也不被人关心,他们死后,会因为买不起火葬的木头,尸体被抛进阴沟,任其腐烂。
目睹了这样的人间惨剧后,一个36岁的女修道院院长——德蕾莎,作出了她一身中最重要的决定。她的决定得到了爱尔兰罗瑞托修女会主管和加尔各答当地大主教的支持,教皇庇护十二世得知后也赞赏她的想法,认为她是在实践着“在穷人的生活中,以天主为惟一的领导者和保护者”这一崇高的教义。
于是她离开修道院,以一个普通修女的身份来到了加尔各答环境最恶劣的贫民窟提亚纳,她脱下蓝色的道袍,换上普通妇女的日常服饰——粗布纱丽,用自己掌握的一点基本卫生知识和护理技能为那里的贫民服务。她的故事很快就流传开来,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她的精神感动,很多有爱心的女孩子加入到她为贫苦人献身的事业中去;不少掌权者和有钱人也因为她的行为而触动了良知,给予她资金和物质的支持;也有更多的地方有人慕名前来寻求她的帮助……
她和其他修女一起办起了儿童之家,收养从路上捡来的先天残疾的弃婴,把他们抚养成人并告诉他们——“你是这个社会重要的一分子”;她办起了麻风病人康复中心,收治照顾那些甚至被亲人唾弃的人,让他们感到自己“并没有被天主抛弃”;最著名的,是她在贫民区创办的的临终关怀院,使流落街头的垂死者得以在呵护中度过最后的时光。她说:“这些人像畜生一样活了一辈子,总该让他们最后像个人样。”那些被背进关怀院的可怜人,有的躯体已经被鼠蚁咬得残缺不全,刚入院洗澡时往往用瓦片才能刮去身上的污垢,最后握着修女的手嘴角带着微笑“踏上天国之路”。一个原本对德蕾莎修女的善行心存疑虑的印度教法师,当看到她一丝不苟地为一个快死的男人清理布满蛆虫的伤口后,惭愧地说:“我在寺庙供奉圣母30年,今天才看见圣母的肉身!”
她所帮助的人从来不上教堂,因为衣衫破烂;不会哭泣,因为已经没有眼泪可流;从来不祈祷,因为没有用;甚至不会请求,因为从来就没有人会理睬他们。但在这位可敬的修女眼中,他们的生命同样享有尊严,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同一个上帝,他们的伤痕就是基督的伤痕。
【背景介绍】1910年,德蕾莎诞生在马其顿的首都斯哥比耶。她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且积极参与反土耳其运动。母亲是一位很勇敢的妇女。在丈夫死后,她独自照顾三个儿女,并亲自对儿女们进行宗教教育。 1928年,18岁的德蕾莎离开自己的家乡到爱尔兰。在此地,她入了劳来多修女会,此修女会重视派遣传教士到印度传教,德蕾莎听说此事,便主动要求到印度。 德蕾莎来到印度最破烂的贫民窟,在那里用几卢比租下一间房子,收容贫民窟里饥寒交迫的孩子。为了他们,她亲自到街上乞讨食物,帮助他们清洗身体。在这个房间里,没有桌子、椅子,也没有黑板。她以地板为黑板,教孩子们认识孟加拉字母。 有一次她遇见一个人身上都是脓包、伤口,脓包上尽是蠕动的蛆和虱子。她沉痛地感叹:“狗与猫都过得比这人更好,人为何如此卑贱地走向死亡呢?”之后,她到警察局请求他们拨一处地方,使她可以接待那些无家可归者。她觉得这么做,至少能使这些人在人生的最后一刻能够感受到被需要、被爱与被照顾。就这样,德蕾莎创办了“死者之家”,来收容垂死的游民。 秉持同样的信念,德蕾莎创办了弃婴之家。除此之外,又创办了麻疯病之家。 1979年,德蕾莎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同年获得印度政府颁发的全国最高荣誉奖。全世界许多大学争相授予德蕾莎荣誉学位,并纷纷邀请她去演讲。 但是,德蕾莎从未被这些虚荣所迷惑,她穿着朴素,单纯地接受这些赞美与光荣。她代表穷人发表简单的感言,词句里充满了爱与感谢。德蕾莎修女一生的使命既简单又直接,就是服务穷人中的穷人。 德蕾莎在印度时一直不穿鞋,有人问她为什么不穿鞋,德蕾莎说:“我服务的印度大众都太苦了,他们很多人都没有鞋穿,我如果穿上鞋,就跟他们的距离差得太远了。” 德蕾莎出殡的那一天,身上盖的是印度的国旗,印度为她举行国葬。就在德蕾莎的遗体被抬起来时,在场的印度人统统下跪,其中包括印度总理。虽然德蕾莎在印度没有任何功名,也没有任何爵位,更没有任何官位,但是伟大的德蕾莎是永远值得印度人民尊敬的人。 这位瘦小但倔强的修女不屈不挠的信念和一生的坚持感动了整个世界。 |
● 堂邑的武训
他是贱民,一无所有,更不可能像德蕾莎修女那样有教会的支持,但是他孤身一人20余年手拿铜勺,肩背褡袋,烂衣遮体,边走边唱,“且佣且乞”,其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各地,自己每天两个粗馍维持生存,却一点一点地攒了数千贯钱。在1888年将这些钱在堂邑当地柳林镇东门外办起一所义学,然后,他跪请有学问的进士、举人任教,跪求贫寒人家送子弟上学, 当年招生50余人,不取分文。
他,就是中国清朝末年的武训。在中国清朝末期的山东堂邑,有一个赤贫人家的孩子,因为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所以叫“武七”。他七岁丧父,乞讨为生,为了供养母亲,多次离家当雇工,屡屡受欺辱,雇主会因为他不识字,用假账欺骗他,他争辩,就被诬为“诈赖”。
这样一个生活在中国社会最低层的苦人,却做了一件与德蕾莎修女同样崇高却更不可思议的事。
(未完,点击:接下页)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3-07-04 编辑转发 / 2017-12-11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